那天,来到位于东海之滨、长江口和杭州湾之间的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这里绿地成片,绿树成林,还有宽阔清澈的人工河。很难想象,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废弃物处置基地,承担着上海市区约70%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参观了集运码头、综合填埋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处,找到了“生活垃圾去哪儿了?”圆满而形象的答案。
老港废弃物处置场是利用长江流沙淤积形成并逐年扩张的滩涂,经围堤筑坝而成。1991年4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每天可处置生活垃圾3000吨,高峰时达到日处置量4200吨。市区的垃圾由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码头装船,经黄浦江,过大治河,抵处置场码头。生活垃圾处置采用堆放填埋工艺,按吊卸垃圾、装车运输、卸车铺堆、摊平压实、取泥盖土等工序流程作业,全部实现机械操作。填埋的垃圾必须全面覆膜,并要喷洒除臭喷雾。在已经覆膜完毕的区域上,还覆土种植草皮。经过近30年的建设,如今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拥有卫生填埋、焚烧、污水处理、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现代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日处置垃圾近万吨。老港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已正式并网,该项目满负荷生产后,每年可向上海电网输送绿色电力约1.1亿千瓦时,解决约10万户居民的日常用电。
在老港,目睹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化腐朽为神奇”的景象,禁不住联想到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生活垃圾源头的处置状况。
那些年,弄堂小巷散落着一个个样式相同的水泥垃圾箱,居民随时可捧着畚箕、提着铅桶将垃圾倒入箱内。我居住的大楼的垃圾箱设置在两幢大楼之间的天井里。每天清晨,木制的人力垃圾车嘎吱嘎吱来到天井,继而是铁锹铲垃圾的刺耳声,好梦给搅醒了,但想到环卫工人的辛劳,也就没更多的怨言。有的大楼每个楼层就有倾倒垃圾的管道口,管道由顶层直通到底,垃圾全贮存在管道底部,底部管壁外侧有开口,环卫工人清运时,将垃圾用铁铲或扒子扒出装车运走。那时垃圾箱大都是露天开口的,周边苍蝇蚊子成群、污水横溢。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个个可活动的铁质圆桶垃圾箱,而且进了防雨的垃圾房,有的还建了封闭式集装箱垃圾房,环境卫生大为改善。以后,又出现了带盖的、可举升装车的垃圾容器,水泥垃圾箱已难见踪影了。居民倒垃圾也不再用畚箕、铅桶,而是用塑料袋包扎倾倒,实行垃圾袋装化。
这些年,生活垃圾开始实行干、湿分类倾倒,我居住的小区有段时间还定期给每户居民发放分装湿垃圾的专用塑料袋。但倘若“只分不理”(仅分类而不作进一步处理),或“先分后合”(分类后的垃圾被混装、混运),势必“前功尽弃”。近日,本市诞生了首个“社区湿垃圾减量预处理示范基地”,在一间占地40多平方米的全封闭小屋,依靠一台3米多长的分拣台、一台如普通书报亭般大小的厨余垃圾减量预处理机和一台干燥设备,整个社区内的湿垃圾可以魔术般地“瘦身”八成。这无疑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带来了福音。
处于垃圾处置终端的老港公司的同志盼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早日普及、持之以恒,因为垃圾不分类就只能用传统填埋方式,消耗了大量土地。或许,改变人们的习惯是很不易的,良好氛围的形成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德国从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在连孩子都知道垃圾要分类;日本用了30多年时间才形成现在的垃圾分类氛围。我们能否短一些?当然,这需要有关各方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