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费者在速冻点心中吃出一小段棉线,拍案而起,忿然向厂方讨说法。在厂方承认工作疏漏表示歉意,愿作出合情合理的经济赔偿,但这位消费者仍不依不饶,开出了包括“精神损失费”在内的万元索赔账单。几经调解无效,双方对簿公堂。结果是“有理”的消费者败诉。对万元索赔账单,法庭不予支持。
现在,消费者利益受损后,主动索赔讨说法的现象渐渐多起来了。这是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表现,令人欣喜。然而,维权也该有度。厂商承担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并给消费者合情合理的经济赔偿后,消费者自当顺势打住。维权过度,“狮子”大开口,既与维权初衷相悖,也得不到舆论支持,维权“标的”自然也难以实现。
诚信的市场需要厂商与消费者共同来建设。面对消费者过度的维权要求,部分厂商为了把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味迁就,导致消费者失衡的索赔心态越来越膨胀。巨额索赔账单满天飞,过激的“维权”动作(如航班延误乘客动辄占机霸机甚至闯进跑道“拦”机)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总不是诚信市场应有的正常现象吧?
诚信市场的建设,对构建健康和谐的消费关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