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人过年一样,圣诞节最开心的是孩子,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圣诞老人。但是圣诞老人到底是谁,这个问题颇多争议。人们通常把尼古拉和圣诞老人混为一谈,而研究民俗的人却认为尼古拉和圣诞老人是两个概念,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圣诞老人是没有历史背景的,而尼古拉确有其人,他于公元四世纪生于小亚细亚,家境富裕,父母是虔诚而善良的天主教徒,不幸双双早逝。尼古拉长大后把家产全部用来济贫救世,自己在教会担任神职,在百姓中的形象是个大善人。尼古拉最后担任米拉城的主教,被称为圣尼古拉,民间于是将许多助人为乐、帮困扶贫的故事和传说都和尼古拉挂起钩来。
十七世纪,欧洲移民将所有关于尼古拉的故事和习俗带到了美洲,最后形成了Santa Claus(圣诞老人)。在美国,尼古拉和圣诞老人是没有区别的。其实,尼古拉是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而圣诞老人则是后人塑造的人物形象。然而今天即使在欧洲,圣诞老人的概念也比尼古拉这个名字更为普及,据说这和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攻势有关,把红袍子、白胡子、笑容可掬的微胖老人作为圣诞老人的形象,这是可口可乐公司从1931年开始请人设计的,从此,圣诞老人成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形象代言人”走向了世界。
至今为止,关于圣诞老人的来历和户籍问题仍然众说纷纭,而且许多国家都愿意把圣诞老人与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说联系起来。不过对孩子们来讲,问题没有那么复杂,他们只知道可爱的白胡子、红袍子老头是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圣诞节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送礼节日,有些欧洲国家的孩子们可收到两次圣诞礼物:12月6日获得圣尼古拉的礼物(据民间风俗,圣尼古拉在这一天显圣,并给孩子们送礼物,所以12月6日圣尼古拉日)。
长期以来,西方的众多国家在圣诞节期间开展一种名叫“致信圣诞老人”的活动,各地的邮局在基督降临节(圣诞节前第四个星期日开始至圣诞节止)期间专门设立“圣诞邮箱”,供孩子们投寄“致圣诞老人”的信件。孩子们通常都能收到回信,有的回信是按专门格式的,有的则是回信人亲手写的。不少回信相当漂亮,贴了圣诞节特种邮票,加盖了纪念邮戳。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他们真的能和圣诞老人沟通。这一活动多数由邮政机构承办,也有民间组织协办的,这些组织自称“圣诞老人办公室”或“圣诞老人写字间”等。孩子们在信中往往夹入一张心愿条,年龄较小的孩子希望得到玩具、甜品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提高了思想境界,他们用自己创作的画向圣诞老人或需要帮助的人倾诉自己的爱心,同时表达他们的非物质愿望:希望生活安定、世界和平、家庭完美、亲人和朋友健康幸福,有的孩子盼望度过一个“白色圣诞节”(雪花飞舞而有诗意的圣诞节)。
有条件的人也许都可以学做圣诞老人,将爱心送给贫困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因为社会需要很多圣诞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