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团队负责人王春生教授介绍,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在骨科、牙科等专业开始临床使用,但在心脏外科的应用刚刚起步,国外仅有极个别报道。
中山医院一直走在国内TAVI手术的最前沿。经导管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医生在手术中无法直视心脏全貌,更无法切开心脏观察其内部细微结构,术前影像学评估与术中导航变得至关重要。但目前所用的CT、MRI、心超等检查,只能在屏幕上提供二维视野,术前主刀医生需仔细研究和测算患者的心脏及主动脉影像数据,并在自己头脑中二次加工,重建成立体构型,据此在手术中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型号、确定DSA球管投照角度、规划导管进入线路、判断瓣膜释放位置。
“3D打印技术的成功运用,可将患者二维影像数据转化成如同实物大小的心脏模型呈现在手术医生眼前,并提供更多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的丰富信息,从而将上述复杂过程大大简化和标准化,更可术前模拟操作,使得手术更准确安全。”心外科魏来副主任医师进一步解释说,课题组采集了患者的高分辨率CT及心超影像,借助3D打印处理软件,为其打印出完整的心脏及主动脉3D模型,并据此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手术规划与实施方案。
借助于3D打印技术及导航,并由主刀医生简化了原有的手术步骤,此例高龄重症TAVI手术仅用1小时,患者术中暴露于X线的时间比既往缩短一半,造影剂用量减少1/3,术中、术后生命体征非常平稳,之后复查显示人工瓣膜定位准确、工作正常。中山医院心外科微创团队自去年起开始探索TAVI手术融合3D打印技术的可行性,在心超室和影像科的协作下,经过反复探索实践,首获成功。
目前团队正致力于相关研究与探索,逐步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心脏外科其他复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