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新闻面对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我们如何演绎经典
阿竹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阿竹 

  【嘉 宾】

  童自荣 

  著名配音演员

  徐 俊 

  导演

  押沙龙 

  青年学者

  葛 颖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主持人的话

  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在贺岁档取得高票房之后,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又将在2月登陆上海舞台。在经典作品再演绎的期待中,很多人难以忘记的是去年北京人艺话剧《雷雨》遭遇的笑场。每个时代都会有经典作品被重新演绎,是原味呈现还是颠覆创新?考验的不只是创作者的艺术功力,还有观众们的智慧。

  A 对待经典要心怀虔诚下功夫推敲

  主持人:不久前,您参演了一台根据阿加莎原著改编的广播剧《谋杀正在直播》,比较特别的是它这次是以“广播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可以说是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全新演绎。和观众面对面表演的感受如何?

  童自荣:这次在舞台上演广播剧的体验很特别。和在录音棚里配音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全程都拿着本子,戴着耳机,用听觉交流。但也有一些不同——在录音棚里配音时不需要面对观众,最多是看到导演做手势给予反馈,观众们对我们配音的反馈,我们都是在影片放映之后获得的。而在舞台上的表演是直接面对观众的,观众们的反馈立刻就可以看到。而且,在录音棚内配音时,出了错可以重新来过。在舞台上表演,两个小时内3个不同的角色转换,节奏比较快,而且不可以出差错,压力是比较大的。这次的演出有许多年轻观众,有些观众在演出结束后,等着我们卸妆,与我们合影,让我感受到观众对这个作品的喜爱。

  主持人:您曾经用声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经典形象。时隔多年,很多经典作品有了新的版本,或者新的表现形式,对于经典作品的再演绎,您怎么看?

  童自荣:无论哪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演绎经典作品都应怀有虔诚的态度。无论用什么形式演绎,都需要反复推敲,下功夫再下功夫。我们上译厂的老厂长陈叙一,在翻译方面非常优秀,有不少经典台词的翻译就出自他,他在这方面简直是天才,更重要的是,他为了将那些台词妥帖地翻译过来,花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去打磨推敲。所以才有了他因为一心钻研台词,洗脚时忘记脱袜子的故事。现在,一些人为了市场利益,对作品没有那么精心了。可是,我们看到,一样是市场经济,迪士尼在做动画片的时候,依然要求严格。当他们要重新演绎一个经典作品,为经典角色挑选配音演员时,不会单纯以名气大小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必须通过试音,合适角色是第一标准。

  B “一字不改”也有“二度创作”空间

  主持人:徐俊曾经执导过舞台剧《他和他的一儿一女》,这部剧是英国喜剧大师雷·库内的经典之作。你曾表示,在导演这部剧时一字未改,保留了原汁原味。为什么会这样做?

  徐俊:《他和他的一儿一女》是雷·库内的经典作品,在舞台上经久不衰,是有其道理的。导演的创作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很多导演在演绎经典作品时,喜欢标新立异,颠覆原作,体现自己的想法。我的体会是,当你把自己标新立异的想法放下,给予文本充分的尊重,二度创作的空间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大。这次排演的最初阶段,我们花了十几天时间“坐排”——对台词,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台词,帮助演员把握表演的火候。我们还花了许多时间分析本子里的舞台提示,发现每一句都非常精准。

  主持人:这部一字未改原汁原味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中,导演的二度创作体现在何处?

  徐俊:这次在上海的舞台上演出的《他和他的一儿一女》与在英国同行们的表演在形式上是不一样的。我们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写意和假定,把舞台空间进行了重新分割,将舞台上的道具精简到一个沙发。在舞台上,两个家庭的空间是交叉重叠的,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这样的设置,加强了整部作品的节奏感,而喜剧效果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演出的效果来看,观众们对这个作品是非常认可的。中国观众对中国戏曲的了解,使得他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在空间上的这种设计安排。

  主持人:以后如果再有排演经典作品的机会,是否还会坚持“一字不改”的原味呈现?在今天,那些年代久远的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意义何在?

  徐俊:每部作品的文本不一样,《他和他的一儿一女》有条件做到“一字不改”,其他的作品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都是经历了长久的时间考验、历史考验的,我们文艺工作者对于经典作品首先要有敬畏之心。文艺作品有着引导大众的作用,不要只为了博取票房,而去做一些低俗的东西。长久以来,英美观众早已养成了走进剧院欣赏高雅艺术的习惯,他们会早早地订好票,走进剧院去欣赏莎士比亚、迪伦马特的经典作品。这种国民的文化修养是当今的中国社会所缺失的。今天的许多中国人习惯了快速消费,无法静下心来领略经典带来的震撼与感动。我想,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每个文艺工作者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传承经典,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C 被抽离精髓的经典翻拍,只剩下荒诞

  主持人: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取得8亿票房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争议。作为电影学者,葛颖教授对徐克演绎的红色经典如何评价?

  葛颖:徐克曾经多次拍摄“经典”题材,他每次的演绎都似乎有种毁灭感。这次他又颠覆了一部经典在我们记忆中的模样。我不清楚徐克为何会拍《智取威虎山》,作为一个“技术流”导演,他更接近好莱坞,红色经典对他而言是遥远而陌生的。

  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充满荒诞,让有历史感的观众看完后非常惊愕。他抽离了红色经典中最精髓的部分——《智取威虎山》原本不是一个孤胆英雄的故事,其背后更深层的内涵是反映共产党如何在土地改革中保障了农民的利益。而这些在徐克的电影中是看不到的。

  主持人:可是从票房来看,《智取威虎山》是获得了巨大的肯定的。

  葛颖:作为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徐克的电影在特效技术、视觉效果上都是一流的。这对于当今中国电影的主要消费群——2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主持人:去年,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雷雨》重排,在面向大中学生的专场中,屡屡出现观众在不该笑的地方哄堂大笑的情况,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认为现在的年轻观众不懂得欣赏经典,有人则认为《雷雨》剧本和表演与时代有“代沟”,对此您怎么看?

  葛颖:经典作品有很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看懂经典是需要基础的——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剧中人物的精神内涵等等。今天的年轻人如果不了解相关的知识,很可能无法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东西。如果我们将观看经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消费,那么,这中间还需要一个工作——文化服务。通过讲座等形式为观众解读经典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经历等知识,这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的看懂经典。东方艺术中心就一直有此类讲座。我觉得对于经典的传承而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主持人:每个时代都会有经典作品被重新演绎,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规律可循? 

  葛颖:不同时代都会有一些作品被重新演绎,为什么选这一部,而不是那一部?我想主要是有两方面的考量:第一,与时代思潮有关,那些和当下的思潮契合或者可以给人们启发的作品,会被重新演绎;第二,符合当下的审美气质的作品也会受到青睐。

  主持人:是否可以举例谈谈你觉得做得很好的经典翻拍作品?

  葛颖:欧美对于保存和“复活”经典的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不少好的作品。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在美术、场面调度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它的美术指导、服装设计获得了多个国际大奖。休·杰克曼主演的《悲惨世界》也很出色。它将这一经典用歌舞片的形式演绎出来,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电影中有一个冉阿让在海滩拖木头的镜头,处理得很棒,那是1958年版的电影中所没有的——这一镜头的表现难度较高,当年可能无法拍摄,而现在的技术条件可以完成。此外,新版的电影在叙事节奏、视觉效果等方面也可圈可点。

  D “尊重原著”是莫名其妙的观点

  主持人:作为学者和独立剧评人,您对影剧总有特立独行的见解。如果经典作品被重新演绎,比如《哈姆雷特》或者《西游记》,您会更期待原汁原味的呈现,还是加入现代元素的全新演绎?

  押沙龙:从我个人的口味,如果一个经典作品我已经相当熟悉了,再原汁原味地在电视、电影上呈现一遍,我是完全看不下去的。没有任何惊喜,主人公一张嘴我就知道他说什么台词,我肯定就会放弃,觉得还不如再读一遍原著。

  主持人:《西游记》被不同导演拍出不同的版本,有人担心将来的孩子对孙悟空的了解是通过一些光怪陆离的翻拍作品,而非原著小说。最近取得票房佳绩的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遭遇质疑。对于经典的演绎或者再创作,有没有不可逾越的底线?

  押沙龙:对于经典的演绎或者再创作,唯一的底线应该是改得好看吧。尊重原著在我看来是很莫名其妙的一句话。导演首先要做的是尊重观众,尊重自己,而不是尊重什么原著。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本身就对传统话本的大尺度改写,何尝尊重过什么原著?《李尔王》改自《黎耶王》,《哈姆莱特》改自《丹麦王子复仇记》,都是大幅度改变,莎士比亚要是尊重原著的话,哪还有这些名剧?《大话西游》没有尊重过原著,却是影响最大的西游记改编作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人们对原著并不熟悉,那么原汁原味的呈现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已经熟悉的读者我觉得就不必要再看了。这完全是两盘菜,预设的是两种观众群,本身并无好坏。只是后一种不需要太强大的创作能力,勤奋细心就行了。总之,忠诚原著也好,天马行空也好,都是一种改编方式,只要改得好,就没有什么底线。至于孩子看到的是光怪陆离的《西游记》,这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不能光怪陆离呢?我们要追问的应该是每种改编本身好不好,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而不是用光怪陆离一词就加以否定。再说这种担心我觉得没有必要,老版的那种原汁原味呈现的《西游记》不也收视率很高么?我是一个反对文化崇拜的人,所以对这些改编没什么不赞成。

  结束语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闪闪发光的珍宝。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演绎、传承,在重温经典的同时,为其注入一个时代的烙印留给后世。无论是原味呈现还是颠覆创新,让人们喜爱、接受,继而传承,也许是每一次重新演绎的价值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文化新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观赛拾趣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今天我们如何演绎经典
新民晚报新闻面对面A07今天我们如何演绎经典 2015-02-01 2 2015年02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