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是十八大倡导的24字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这种精神的提倡,存在社会需求与渴望。就像曾几何时,以讲究人伦道德与家庭礼仪为特色的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社会形成的“韩流”之势,反映了中国人非常认同与渴望传统礼仪和家庭美德。同理,在当今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老龄化以及人际关系功利化的背景下,重提“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与行为,值得每个人深刻反思、反省与重新选择。
首先要说说,当今社会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不善行为?从个体角度看,“不善”或“恶”是人类各种欲望造就的心态对我们本性的笼罩和覆盖。笔者以为,尽管当前社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所谓恶人或坏人,但并不说明人性是恶的,再坏再恶的人,也是从一个至善至纯的婴儿成长而来的。这些所谓的恶人,就像是厨房当中被油烟长久笼罩的灯泡一般,其不断变暗的原因是它被油烟牢牢笼罩,难以自拔,假若主人把油烟清洗掉,灯泡依然是亮的。这个比喻说明,之所以出现所谓的恶人,是因为他的善良之心被贪婪心、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所笼罩,没有监督、约束和规劝,需要一种好的办法,帮助这些人去掉这层烟罩。中国传统文化早就提出“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将会成为好人抑或坏人,具有决定性作用。从社会角度分析,一个人不愿意行善,不愿意当好人,社会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好人缺乏应有的激励和保护,在现实中经常有好人既出血又流泪,使人们怀疑“好人有好报”这一因果关系。完善制度势在必行。
什么是真正、高水准的“善”?古人讲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说,真正善良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是一个意识和行为的高度统一体,做到念善、心善、口善、行善。笔者以为,友善就是对身边所有的人和物保持不伤害、不敌视、不歧视、不嫌弃、不欺骗等态度,平心静气、发自内心地做到平等对待、礼貌谦让、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帮助、关爱真正有需要的社会弱势群体。作为群体化的人类或个体,无法离开人际友善而生存发展,只有让友善像空气和水一样充满人间,多一些包容、谦让与为别人着想,少一些对立、争斗与自我,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与幸福生活。友善要从身边做起、从家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可以说友善是一次公交车上对老人的礼让,是司机对斑马线行人的一脚刹车,是在单位电梯里对同事的一个微笑,是对受灾民众捐出的一分钱,等等,一个微小的善意乘以十三亿,一定能汇聚成爱的海洋。一方面,国家应该顶层考虑国学的创新教育问题,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当然也要加强对成人的教育,让人们“明心见性”、“修身齐家”;另一方面,加快完善“中国好人”的激励保护制度,促使更多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