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校长,大概总希望自己是所谓的‘好学校’的校长;作为教师,大概总希望自己能教所谓的‘好班’‘好学生’。”然而,多数校长是普通学校的校长;多数教师教的是普通学生。”刘京海说,成功教育的研究是在社会环境差、师资困难、学习困难学生相对集中的薄弱初中开展的。这样的学校在世界各地也普遍存在着,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关乎最广泛的国计民生。扎根杏坛大半辈子,他最自豪的,就是为这样的普通人,找到面向未来的自信和可能。无论自己获得的荣誉再多、名声再大,他始终坚持“三不抢”——不抢生源、不抢师资、不抢学生的课余时间。
成功教育
从1所学校到16所学校
1987年,刘京海带领研究团队进驻坐落于上海火车站附近棚户区的闸北八中,以一个年级为试点展开研究。当时被称为“差生集中营”的闸北八中初中合格率不到30%,小学留过级的学生占37%,生源全区最差,家长受过12年以上教育的比率仅占4%,全区35所初中排名倒数第三,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通过大量案例的研究发现,学生学业失败可归因于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差,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学习过程的反复失败导致失败者心态的成形。据此,刘京海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用成功激励学生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通过反复成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经过三年的实验,这个年级的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学业成绩进入全区中等水平。
在1990年至1994年间,通过成功教育研究扩大化,闸北八中的中考合格率攀升至98%~100%,统考科目的平均分达到全区中等水平。1994年名,刘京海正式辞去闸北区教育局科研室主任职务,担任闸北八中校长。在持续二十多年的成功教育改革实验中,逐渐形成了成功教育课堂教学模型:帮助成功———“讲练结合”模式;尝试成功———“讲想练结合”模式;自主成功——“学试讲练结合”模式。
1990年以后,改革在闸北八中所有的班级全面展开,同时在闸北区,这一项目被推进到几所小学、11所学习困难学生多的初级中学、一些高中和职业学校。
1995年初,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将“成功教育”作为向全国基础教育重点推广的三个教育教研成果之一。
面对学校师资相对薄弱,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只能辐射少数学校的现状,2001年开始,刘京海和他的团队带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开发成可共享的课件,形成了“学科教与学的电子平台”,实现了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过程化、细节化、显性化,使之成为全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和标准,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闸北八中早已从薄弱学校变身为明星学校。
1997年,上海成功教育研究所成立。2002年。在成功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民办非营利机构——上海成功教育管理咨询中心,吸收了大批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和优秀教师加盟。
2005年6月,上海产生委托管理的全国先行案例,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将东沟中学委托给中心管理,至今管理了16所学校,现仍在管理的有奉贤区青溪中学、阳光外国语学校、崇明县堡二小学、浦东新区金杨中学、六灶中学、盐仓小学、闸北区成功教育实验中学、成功教育实验小学、中兴路小学等。
刘京海的话
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梦想
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多数普通人需要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路。
教育能够影响学生,其最大影响就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好人、能人、聪明人。这样,学生才会按照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行自我塑造。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梦想”,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梦想成真”和“弄假成真”。
“梦想成真”的过程可以归纳为“有梦——追梦——圆梦”三部曲。有梦的孩子才是有希望的孩子,梦想的累积会导致学生中长期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的梦想,并且还应该促使学生有梦想。与此同时,还要点燃教师的“梦想”,并使教师的“梦想”与学生的“梦想”相连。
“弄假成真”的过程有着独特的内涵。在教育中,教师常常把学生看做“笨”的,把学生的“真聪明”也断定为假的,看不出他们的潜质,却总觉得他们应该被处分、教育、记过、开除……结果,随着教育时间的延长,真的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落后、变坏。如果教师能发现孩子潜藏的智慧,教育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