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往往是通过它的代表人物的活动来述说的。在康有为与梁启超两个人物身上,几乎可以看到半部中国近代史。广东佛山粤剧院有魄力,将粤籍人士康、梁在清末民初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一对师徒37年的离合恩怨,120年前中国知识分子为振兴中华的痛苦挣扎,得到了真实而严肃的展现。这是一台具有震撼力的男人戏,也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历史剧。
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的主要情节还原了历史真实,并敢于用当下视角诠释历史。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甲午战争、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亡命东瀛、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张勋复辟等,一一在戏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康梁曾是先知先觉者,是戊戌变法的倡导者。公车上书唱响了大清王朝的挽歌,使康梁名满天下,擎领风云,但谭嗣同等六君子受刑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又为戊戌变法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历史总是要向前推进的。中国的仁人志士们继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探索救国之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老迈的大清帝国。但接下去是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变革图强之路挫折重重,也为康梁出了道不容回避的难题——中国往何处去?康梁的倾力合作只有7年时间,其余30年则是在争论与决裂中度过的。一系列戏剧冲突和情感冲突,也由此深入展开。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归于沉寂,但梁启超继续勇立潮头。康有为最终成为“保皇党”,而梁启超则追随袁世凯的北洋政府,袁世凯称帝,身为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梁启超,毅然策动他的学生蔡锷在云南起兵反袁,直接敲响了“洪宪”丧钟。他们都选择了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爱这个国家,只是历史选择的道路只有一条。先知者如果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就会走向反面。康有为指斥梁启超“善变”,其实这正是梁启超审时度势,不断应时而进,是值得肯定的。
这出戏的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除公车上书正面表现外,大都没有在剧中正面展示,戏的重点放在揭示这对作为变法先行者的师徒,在历史的洪流中,思想、心理、情感上的分歧,乃至决裂。这是一部历史剧,也是一部感情戏。有戏、有情、有冲突,而不是拉洋片,走过场。
康有为的扮演者张琳和梁启超的扮演者徐经纬,为塑造这两位中国近代史上重量级的知识分子付出了心血。年龄跨度37年,一个从中年到老年,一个从青年到中年,演员出色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生理变化,细腻地刻画了他们内心的激情、挣扎和痛苦。第一场《拜师》,描写少年气盛的梁启超在中秋之夜见到康有为时,以月饼为题作诗,展示自己的才情,但听了康有为一番上书变法的宏图大略后,顿时心悦诚服,拜康有为为师。《决裂》一场中,康有为参与复辟帝制的活动,并劝说梁启超一起辅助宣统皇帝,梁启超则坚决反对再行帝制,忍痛与乃师决裂,从心底迸发出:“世有康梁,再无康党”的悲叹。
两位主演从人物出发,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以极具爆发力的语言和准确的外部形体动作阐明各自政见,表达心灵深处那种难以言表的痛楚,入木三分。他们的表演获得了成功,受到一致好评。
剧终时,大雪纷飞,康有为去世了,他至死不肯原谅梁启超。导演龙俊杰最后安排了梁启超对着远去的灵柩表明心迹,康有为的灵魂在冰天雪地中出现,两人有一段心灵对话戏。此时此刻的康梁师徒,对彼此的选择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从昨天能看见今天和明天。经过前仆后继、艰难曲折的斗争,康梁所期待的一个“如朝阳般的少年中国”,终于在东方出现,中国的雄健身姿为全世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