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坐行业的轿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这是部分行业协会被诟病已久的问题。由于行政化色彩浓厚,与主管部门权责不清,部分行业协会被戏称为“二政府”“红顶中介”。种种现状表明,必须让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切断这样“暧昧不清”的关系,厘清两者职能边界,才能让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近日,《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发布。方案明确,通过机构、职能、资产、人员和党建等管理事项五个方面的分离,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这意味着,行业协会要真正遵循现代社会组织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内完善治理结构,对外提高服务水平。
行业协会“去行政化”,其实早已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不少固有的利益格局、陈旧的管理模式难以打破,致使改革路上多有阻碍。这样的阻碍,既来自行业协会,也来自政府部门。一些行业协会原本就是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专业部门撤销设立的,一些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之下创办的,从建立之日起就与行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容易产生政会不分的局面。不少行业协会习惯于依赖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工作,有的甚至利用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向企业摊派会费,巧立名目、牟取利益。一些政府部门也习惯用传统方式直接指挥行业协会工作,使行业协会成为行政权力的延伸。
因此,行业协会摘下“红顶”,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脱钩,“说归说,做归做”、“形散神不散”,而是要成为真正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用人独立,行政机关不得插手人事安排;财务独立,2018年起取消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财政直接拨款;职能明确,剥离现有的行政职能,制定职能清单……行业协会和行政机关不再有主办、主管、联系、挂靠关系,行政机关只“监管”不“管理”,不能只是形式,而是要落实到人、财、事等各方面,这也是此次方案明确勾画的改革路径。
行业协会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意味着要逐渐自力更生。一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之后,由于缺乏经费来源而难以运作——拐杖被拿掉了,却没学会走路。这一方面说明行业协会需要自我成长,适应市场需求,不能适应的只能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哪些事情应该由政府管、哪些事情由行业协会做更好,这是一个更新认识、重新配置资源的过程,而政府部门也不能“一脱了之”、放任自流。
实际上,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也是一个划清政府权力边界的过程。政府部门必须摆脱旧有的管理观念,尊重市场规律,不再把行业协会当做自身权力的延伸,不再把自己当做“无限政府”。只有这样,行业协会才能承担起那些“政府不能做,企业做不好”的事,获得成长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