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又出现了“枪手”作案的现象,不禁联想到:“枪手”现象岂止高考有?
就以近年举行的合唱大赛来说吧。原本想通过从基层、区县到市的三级赛事,在业余歌手的广泛参与下,遴选出百支优秀合唱团,从而大大推进群众歌咏活动,但有些单位和地区为了“进百”,不惜投入财力物力,招揽了一批“雇佣军”,也就是“枪手”。合唱队不过五、六十人,这些从专业或“准专业”招来的外借人员,有时要占到三分之一或一半,个别单位甚至“全员外包”。这么一来,老老实实的团队自然无法出彩,那些夺魁的队伍每每掺有水分,有些已是地地道道的弄虚作假了。
这不是个别的例子,随着群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近年来,各级各类比赛层出不穷,从歌咏、舞蹈、朗诵到演讲、曲艺,丰富多彩;赛诗、征文也屡见不鲜。但正如上述情况,雇佣“枪手”顶替已非个别,由此影响了赛事的信誉和质量,真令人头疼。
“枪手”已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个别问题。社会上对“枪手”有需求,有市场,而“枪手”也有来源。由此“供需两旺”,轻易怎么禁得了呢?
关键是这类需求往往还是组织行为。仍以歌咏大赛为例,有的领导说:“挤不进‘百团’,怎么交代?”具体操办的人当然明白,这涉及领导的“政绩”,哪怕不择手段,也不能名落孙山,外雇“枪手”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单是业余方面,有些正式的、专业的汇演、评比,也有弄虚作假的“枪手”现象。正常情况下,院团或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外请一些编导、主演,并注明“邀请”、“客串”,原无不可;但从上到下满台都是“客卿”,除了跑龙套的都不是自己人,那能算你的“产品”吗?在我看来,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倘若靠的都是“外援”,那离危机也就不远了,何况当中还会有不少“猫腻”。
如此失去公开性和公正性的评比、竞赛活动,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老实人吃亏。一位长期在基层培训业余群众并颇有成绩的指挥每每败在“雇佣军”手下,气得她多次表示“不干了”。二是腐蚀了队伍。有的“枪手”并不坏,但长期投机取巧,势必影响素质,对业务也无帮助。尤其是一些青年学生,更不该受此浸染。三是制造了虚假繁荣。近年来从上到下对群众文艺的投入颇有增加,也收到了效果,但弄虚作假现象不解决,弄得不好,劳民伤财。
关键在于领导。今后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能否不和或少和“政绩”挂钩?赛事的成果能否再减少些功利的含量?运行中能否更公开透明、公正严明一些?各项工作的初衷能否更明确纯洁,尤其是贯彻下去不要走样、异化?只有端正了动机,拔掉了根子,“枪手”才会失去“温床”。否则,长此以往,盘根错节,就更难治理了。而受害的,总是国家、社会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