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 川
  王 川

  我一直弄不明白,“冏”这个字在悄然消失了一两千年之后,怎么一下子被挖出来,就赫然成了当代网络的新宠?真是太令人冏了!

  当代社会,无人不知这个“冏”字,也无人不会用这个“冏”字:心里郁闷了,叫“冏”;无奈了,叫“冏”;尴尬了,叫“冏”,发愁了,也叫“冏”。甚至做了一件激情的事,也叫“冏”!我想,人们看中它,并不意味着知道这个字的原来意思,只不过是因为它的外形像一个人苦笑着的脸,一个脸框,里面有着一双倒八字眉,下面一张张着的嘴,还没有下巴,真正是“苦煞哉!”这个古字以它的外形而获得了现代人的专宠,不是因为它的意,竟然是因为它的形,真正是匪夷所思!我教《中国工艺美术史》讲到“冏”字时,学生们都不甚了了,真难以想像它怎么一下子便成了出土文物,重放光彩? 

  与“冏”同时使用的,还有一个“囧”,那是“冏”的本字,但也不是个常用字,同样是因为它具有一副苦脸而被人所用。但无论是“冏”还是“囧”,都只是文字学中死亡的字,人们不用它已久矣。

  “冏”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光明,它的字形就像一扇窗棂,光线就从它的背后透进来,从而给黑暗的屋内增加一点明亮。我们常说的目光炯炯,炯炯有神,其实都是这个字的异用,也是明亮的意思。古人有与“冏”有关的诗句,如郭璞在《井赋》中的“乃回澄以静映,状冏然而镜灼”,韩愈在《秋怀》中的“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冏”等都是例子。古代还有一些以冏为名的官职,如冏寺,即专司皇家牧马的太仆寺,其官员叫冏牧,或冏卿等等。也有形容鸟飞状的“冏然鸟逝”。但是,随着历史的迁徙,“冏”这个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弃而不用了。

  不过,“冏”字虽已不用,但“冏”这种图案却还一直被人们在使用着,人们在这使用的过程中浑然不觉。

  冏形图案早在五六千年前马家窑的彩陶中就出现了。这种图案都是一个圆形,从圆形的外沿,有条状的向心结构向圆心作旋转状的切入,三条,或是四条,形成了一个具有飞旋状的图案,非常具有动感,它已脱离了生活的原生状态而具有一种抽象感了。商以后的青铜器上,也常常有被做成浮雕的冏形图案,或是飞鸟,或是龟龙,或是火焰,也有人称冏纹为火纹。旋转着的火焰,使冷硬的器物具有了一种光感和动感。

  春秋战国到秦,冏纹的使用率更多,不仅出现在青铜器上,也出现在漆器和瓦当上,其形状的变化更加多端,也更具有美感,或为火焰,或为卷云,或为斑鹿,或为奔豹。即使到了两汉,冏纹也没有消失,它更多地出现在汉瓦当上。瓦当的横截面是正圆形,正适合用冏纹来做装饰,与平面刻板的四分纹样或独立纹样相比,冏形纹样具有一种不可比拟的动感,使原来面积不大的瓦当头部显得灵动,而变化多端。

  最有名的冏纹图案,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漆器上,三只美丽的凤鸟,相互衔尾而飞,凤的尾羽都朝向圆心,凤体旋转着,形成了一个圆圈,它代表着凤凰死而不灭的涅槃精神。两千多年后,凤凰卫视选用了它,略作改动,用作了自己的台标,每天,这两只飞动的凤凰就围绕着圆形的中心在舞动,似在把光明传向人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目击/街拍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国庆影视
   第A22版:国庆影视/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要闻/文体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要闻/文体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上海花城
   第A34版:辰山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35版:辰山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36版: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花城
   第A37版:共青森林公园/上海花城
   第A38版:上海植物园/上海花城
   第A39版:上海花城/海湾国家森林公园
   第A40版:上海花城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专版
设计是一种密谋
“鬼才”的佛缘
重读《陈寅恪诗集》
书法
抗日中的无名英雄
“复杂”与“简单”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 2015-09-30 2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