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房单、收支账、就餐发票……形形色色的百姓档案,讲述着百姓生活的变化,也印证着城市发展的进程。
老陈家庭档案中4张大小不一、纸质发黄的配房单,折射出上海市民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第一张配房单开具于1971年,分配的住房是延安中路一间11平方米的亭子间。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对亭子间有点陌生,亭子间是上海以前的民居石库门楼梯转弯处的一间方向朝北1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老陈配房原因及用途写的是“结婚”。而事实上,老陈1968年就结婚了,小夫妻为这间终年不见阳光的小小“爱巢”等了整3年。第二张配房单等了14年,夫妻俩带着儿女乔迁到了彭浦新村。虽说两室户居住面积才21个平方米,但一家人已乐开了怀。1990年,孩子长大成人,陈家争取到了第三张配房单,居住面积 31.43平方米,两房加一厅,总算拥有一个活动空间。1998年,在陆家浜路西藏南路调换了一套高层住宅,老陈家迎来了第4张配房单,18楼,83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就老两口住;在同幢楼又给儿子买了套建筑面积81平方米的住房……
老季家的50本家庭收支账,完整记录了上海一个普通家庭50年的生活轨迹,小到一盒火柴、半斤青菜,所花费用无一遗漏。1957年7月11日,季家的第一笔账目诞生——做绸衫1.32元。1966年,71元买了台电子管收音机,“引进”了第一个“大件”。从那以后,各种“大件”陆续进季家:1968年165元买永久牌自行车,1972年130元买蝴蝶牌缝纫机,1977年225元买9英寸黑白电视机,1985年1400元买18英寸彩电,1987年700元买单门电冰箱,1997年6000元装空调,2001年2680元买29英寸彩电……1957年到1979年的20年间,老两口的年总收入始终只有3位数,而1996年已达16478元了。
那年,在上海市档案馆举办的《百姓档案话发展》展览中,一对恩爱夫妇1000张就餐发票引起了市民浓厚的兴趣。时年89岁的李老先生和94岁的夫人手挽着手,来到就餐发票陈列柜前笑眯眯地留影,随后讲述了千张就餐发票的来历。上世纪30年代他们喜结连理后,就经常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川菜馆用餐。50年代初,老李调往北京工作,夫妇俩由此分居两地。1979年老李从北京退休回沪,终于和分居几十年的老伴团圆。“少年夫妻老来伴”,为了弥补长年聚少离多的缺憾,他们每天一项固定的“功课”,就是晚上5时半一起到这家川菜馆用餐,在固定的坐席上落座,点菜用餐,相敬如宾。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在这里吃了一辈子,到底吃了多少顿?花了多少钱?从今天起留下记录吧。于是每晚用餐后,都要把餐单带回家。这样就留下了千张就餐发票,也见证了这对恩爱夫妇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如今,越来越多记录寻常百姓生活的各色材料已入藏国家档案馆,比如,前些年老季夫妇已将50本家庭账册全部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这样,我们的城市记忆中,便有了更多富有个性的、鲜活的百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