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教师刘善龄发现《申报》专栏讲述当年城事——
抗战期间上海人家吃啥小菜?
陆梓华
  醋小排、百叶包、咸菜毛豆……抗战时期,小小菜篮子,折射出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也透出沪上主妇善为“无米之炊”的巧心思和乐观心态。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师刘善龄日前在整理《申报》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专栏——1938年至1942年间上海家庭的“一星期经济菜单”,专栏作者为“华英女士”。

  涨10倍的菜价

  “一周经济菜单”于1938年10月13日开栏,“华英女士”的真实身份难以考证,但“华先生月入200元”,在当时算是小康之家。

  彼时战争已经打响,“物价飞涨”困扰百姓。于是,“华英女士”倡议,“人人都该筷下留情,少夹些菜。你要是筷子如雨点,牙齿如夹剪,那么就是一块钱两块钱的菜,也会像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的。”

  1942年6月14日,“华英女士”写道,“我最初开这菜单的时候,每天两荤两素,六七角的确已够了。谁知时移世变,法币的价值会一天低似一天,物料的价格会一天高似一天,于是现在每天非六七元八九元不办了。”也就是说,四年战争让沪上菜价涨了近10倍!百姓之苦可想而知。

  “做人家”的主妇

  虽然时局艰辛,但和很多“做人家”的上海主妇一样,“华英女士”总能通过巧思妙想,用不多的花费让生活充满滋味。

  每天六七角钱,要配两荤两素,怎么办?她建议“出三角钱,向鸡鸭铺子买半打鸡鸭翅膀来,加些儿咖喱和洋山芋同煮,可分做日夜两碗!” “虾子无论邵万生三阳都有得买,一角钱买一包,可分作二三次用,面筋每个一铜元,日夜三十个面筋,只须法币一角好了。”她倡导省油运动,“做菜时可以白烧的,就改为白烧,不要加油加酱的红烧了。” 

  1940年元旦之际,“华英女士”说,“读者们吃了一年的经济菜,嘴里一定吃得很淡了!元旦应当吃得好一些,也算是苦中作乐,请大家暂时忘了来日大难,来快快乐乐地吃一顿吧!”给出的菜单是“松花皮蛋,虾米拌胶菜,油鸡与酱鸭,暖锅”。在刘善龄看来,家常菜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还有“海派生活”一以贯之的精致和乐观。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旧上海人家的菜单到底是啥样?当时的媒体如何报道物价飞涨?请关注今日新民晚报官方微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中央方案允许地方差别化探索
顶层设计解决老公房装电梯难
巨胡亮相
政策要支撑
抗战期间上海人家吃啥小菜?
上海药品零售管理有望实行“记分制”
打造上海第一个大规模秋景公园
团购优惠门票竟成“拼团”游
报头
广告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抗战期间上海人家吃啥小菜? 2015-10-14 2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