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选出80位候选对象
本届评选活动今年7月6日启动,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新民网协办,并得到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在推荐申报期内,组委会办公室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申报材料196份。经过首次评委会评选,从中选出80位候选对象(含个人和集体)。
组委会将综合社会投票及评委投票,最终评选出30名第七届“上海市慈善之星”,评选结果将在新民晚报、上海慈善网、东方网、新民网、《至爱》杂志和“蓝天下的至爱”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自2003年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已连续评选了六届,累计评选出256名“上海市慈善之星”。他们活跃在社会各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彰显着乐善好施、承担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为营造“人人做慈善,行行要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选强调慈善工作成效
本届“慈善之星”评选呈现四大特点:支持单位和评委会规模进一步充实、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大、评选要求更趋于体现专业和影响力、评选对象更趋于年轻化。
本届“慈善之星”以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家单位为支持单位,在评委会中增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的单位负责人。据相关负责人解释,支持单位和评委会规模的扩大代表着评选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共青团的加入代表青年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已进入视野;网信办的出现与“互联网+”有密切联系,充实社会工作党委则代表开始重视“两新组织”在发展慈善事业中的作用。
本次评选活动把过去的“先进单位”改为“先进集体”,代表着团体概念上从“法人”向“非法人”拓展,使例如高校社区、企业内部的公益组织也有机会参与其中,扩大了参与面,也有助于“慈善之星”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本次评选条件中首次出现了“实践慈善的专业化运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社会影响力”和“通过‘资源对接’的方式做公益”的要求。新的评选条件表示在本次评选活动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进一步强调了各类组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中的专业性,希望有更多组织采取更为多样的手段开展慈善公益活动,重视慈善公益活动的对外影响力,强调慈善工作的成效和反馈。
随着90后开始进入公益行业,他们往往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希望成为身边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基于这一群体的公益风格,本次评选活动中把“特别有益的尝试”列入评选标准,鼓励青年一代更多地参与到公益行动之中,以更为创新的方式来解决或缓解社会问题,进一步把公益活动进一步推向年轻化。
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