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6)
姜鹏
  ◆ 姜 鹏

  太后撑腰,外戚轮流执政

  汉代政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外戚干政,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这个特征在汉武帝时代以后更为明显。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公元前7,公元前33—公元前7在位)即位以后,他的生母王政君(公元前71—公元13)成为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其中两个和她同父同母,即老大王凤(?—公元前22)、老四王崇(生卒年不详),另六个同父异母。八人中,除老二早死外,其他七人都随着汉成帝的即位成为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汉成帝先是封和他母亲同父同母的两位舅舅(即王凤与王崇)为侯。数年后,四舅王崇去世了,太后很伤心。转过一年,汉成帝就把其他还健在的五位与太后同父异母的舅舅全都封了侯,世称“五侯”,这或许有抚慰母亲的意图在里面。但王氏兄弟毕侯,并没有让王政君感到满足。她除了同父同母、同父异母的兄弟外,还有同母异父的兄弟。连这同母异父的兄弟,她也想让汉成帝封侯。这真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因为她是皇帝的妈,就要让凡是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都来享受荣华富贵,贪婪无止境,在中国古代属于化公权为私权的典型。汉成帝平时都听他妈妈、舅舅的,这回总算硬气一次,拒绝封他母亲同母异父的弟弟为侯,说没这道理。

  按照传统,王政君的娘家兄弟不仅能封侯,还有机会成为“首席执政官”。首先执政的,是王家兄弟中的老大王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王凤说了算。曾有人向汉成帝推荐过一位名叫刘歆(公元前50—公元23)的青年才俊,汉成帝召见后觉得这个年轻人的确很有才华,再加上刘歆也是老刘家的宗室成员,所以决定拜他为“中常侍”,有了这个身份可以出入宫禁陪伴皇帝。汉成帝让人去拿与“中常侍”身份相称的衣冠来给刘歆穿戴,准备封拜。结果左右人等提醒他说,这件事还没跟你舅舅大将军(即王凤)商议过呢!汉成帝说,这么小的事,还要跟大将军商量干吗,我皇帝作不了主嘛?左右的人拼命叩头固争,说千万不敢自作主张,还是先禀报大将军为是。汉成帝说那好吧,先跟舅舅商量下吧。结果王凤还真不答应,刘歆做中常侍这件事也就作罢了。从中可以看到两个问题:一是王氏兄弟把持政权很厉害,二是汉成帝的性格很优柔,这么小的事情都决断不了。

  拒绝让刘歆做中常侍还是小事,王家兄弟还有更大的事。有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员弹劾王凤专擅朝政。汉成帝也是被他舅舅压抑得太深,所以一开始很欣赏这位敢于直言的官员,并决心削弱王凤的权力。谁知消息不密,汉成帝下手前,先被王凤知道了。王凤故作哀怜,上表乞骸骨(古时官员的辞职报告)。结果“太后闻之为垂涕,不御食”(《资治通鉴》卷三十)。王政君为袒护兄弟,用绝食来向她儿子抗议。汉成帝之前在很多事情上不和他舅舅叫板抬杠,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愿意让他妈伤心。这回老妈又出马了,汉成帝没办法,只得退缩。不仅王凤的权力没有被削夺,弹劾王凤的官员反而死在监狱里,并连累妻子遭发配。这个结局使得朝野震动,所有官员都对王氏兄弟侧目而视,看来王家的坏话丁点都说不得。后来“首席执政官”一直在王家门里转,兄弟子侄轮流执政,直到西汉灭亡。最后一名执政的,就是王政君的侄子王莽。这是典型的“政出私门”。

  权势鼎盛,有太后撑腰,使得王氏兄弟骄纵不法而不复有所忌惮,史称:“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资治通鉴》卷三十)汉成帝的舅舅们都很离谱,个个把房子造得很大,生活奢侈浮华。其中一位因为身体不舒服,居然开口向汉成帝借宫殿避暑。又为了让自家园子里的大水池有活水源,居然凿穿长安城的城墙,把城外的河水引进到家里,注入水池中,然后在水池中行船歌舞。首先大家可以想象他家园子有多大,更离谱的是为了自己园子,随意地就把首都的城墙凿了个洞!另一位舅舅比向皇帝借宫殿更厉害,干脆把自己家楼阁按宫殿的规格造了!可见僭越无礼到何种程度。

  后来汉成帝微服出访,发现几个舅舅的豪宅如此了得,大吃一惊,回宫后决定严惩这几个舅舅。于是兄弟几个“欲自黥劓谢太后”,打算自己黥面、劓鼻去向太后谢罪。这又让汉成帝大吃一惊,斥责道:“外家何甘乐祸败,而欲自黥劓,相戮辱于太后前,伤慈母之心,以危乱国家!”(《资治通鉴》卷三十一)其实这几个舅舅很狡猾,利用汉成帝不敢违逆母亲的心理,吵着闹着要去太后那儿自残认罪。汉成帝知道后果然怕“伤慈母之心”,就阻止他们去太后那儿吵闹,当然也就免去了对这几个舅舅的惩罚。王氏家族就这样继续淫逸着。 

  追封让王莽事实上袭封

  这时候,王氏兄弟除了早死的老二没封侯外,其余兄弟都封了侯。但老二家媳妇看样子是个蛮有心计的人。当家的死了,家里也没人需要她亲自照料,于是就跑到太后宫里,奉养皇太后。王政君每天对着这个寡嫂,当然就会想起早亡的二哥。再一想到其他兄弟都封侯富贵了,几家的侄子们也有依有靠,唯独二哥留下的遗孤,什么也没得到,因此倍感伤戚。于是老在汉成帝面前唠叨,也要给老二家的寡妻孤子恩惠好处。汉成帝只得下令追封王家老二为新都哀侯。这老二名叫王曼(生卒年不详),正是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的父亲。因为王曼已经不在世了,事实上袭封新都侯的就是王莽。王莽和他的几个叔叔不同,相当懂得修饰自己的行操。平时衣着简朴,乐于助人,因此获得了很好的名誉。王莽能逐渐走向执政的位置,和他自己矫情自饰、收揽名誉,以及王政君的哀怜与照顾都有关系。

  因此有人批评,其实正是王政君给了王氏家族机会,也给了王莽机会。王莽凭借着王氏家族积累已久的权势,才有篡汉的可能。这个批评有很大的合理性,王政君为维护、提高王氏家族的地位,搅乱了正常的政治运转规则。兄弟封侯、父子执政,门风奢侈、僭越无礼尚在其次,更为关键的是,让朝廷的决策权成了王氏家族的私门权力。或许有读者会提出质疑,王莽篡位难道不应该首先归罪于这个人的野心嘛?王政君在争夺玉玺的过程中不是表达了忠于汉室的立场了吗?为什么还要这么苛责她,就像现在很多事故发生之后,不是先指责肇事者,而是先批评受害者怎么不小心,这合理吗?

  从汉成帝继位后,辅政大臣不出王氏家门,而且只要上位就是终身制。首先是成帝长舅王凤,王凤辅政十一年去世之后,由王凤的堂弟王音(生卒年不详)辅政。王音辅政八年去世,政权又回到王凤亲弟弟王商(?—公元前12)手里。王商辅政四年后去世,接替他的又是亲弟弟王根(生卒年不详)。就整个家族而言,由于王政君的原因,“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势官满朝廷”(《资治通鉴》卷三十)。不仅王姓子弟雨露均沾,分享蛋糕的还有外姓子弟。何来外姓子弟?王政君除了兄弟外,还有姐妹,有个姐姐嫁给淳于家,生了儿子叫淳于长(生卒年不详)。淳于长在王政君和汉成帝面前都很得宠,被封为定陵侯。加上这些,因为和太后王政君有亲戚关系而被封侯的,多达十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互动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阅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专版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6)
本报信息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2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6) 2015-10-14 2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