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解释说,根据国家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依据《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提出的建立职业教育“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升学考试模式,本市启动制订了《中职学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中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目的是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趋势,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搭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升学、就业和发展“立交桥”,支撑服务职业教育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国家和区域发展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激发兴趣学以致用
邬宪伟 (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
如今,一些中职学校为满足社会、家长、学生的诉求,会在校内开设“升学班”和“就业班”,“升学班”重文化基础,轻专业技能,“就业班”学生专业技能较强,但文化基础课薄弱,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主体相对比较复杂,使得各校课程开发、课程建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以往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此次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实施办法》及四门基础课程标准还原了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两个教学目标的综合育人功能,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功利性。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遵循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即先体验,再实践,边讲边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以致用。中职课标的试行将促使中职学校进一步调整好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的课时比,引导中职学校课程设计逐步走向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并重。
提升职业关键能力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总经理 嵇东明
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通用职业能力分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对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狭隘地把职业教育单纯理解为职业培训,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三年制职业教育与三个月职业培训的培养目标。《实施办法》中,“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记录和评价内容,这些评价内容也正是我们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要点。我们相信,这将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使更多中职校的人才培养将逐步由单一的“知识型”、“技能型”向综合的“学习型”、“发展型”转变。
学生发展更有后劲
高国兴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校长)
以往,中职学生一般要进入三年级才会选择将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刚进入中职阶段往往漫无目标,在缺少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学习懈怠。《实施办法》公布后,有了公共基础课程全市统考并且将来作为进一步深造入门的条件,将促使学校和学生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将激励学生在一年级时就确定发展目标,把目标设定提前。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在明确教学质量检验标准的情况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调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落实课程标准,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在实施教学计划时可望有效缓解在第三年学生参加高复升学和企业实践的矛盾,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的时间,从而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完整实施。
文化课融通专业课
徐卫东 (全国优秀教师、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师)
本市的中职校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包括了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四门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成绩记录两个部分,准确把握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相互关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的,如机电大类专业中刀具转速计算、钳工零件交点坐标计算、零件编程中不同曲线组成的外形轮廓节点坐标的计算等。因此,四门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标充分体现了对计算、推理、演绎等能力的培养,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成果的记录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行业、企业、人保部门等有影响力的职业资格证书都可作为记录的重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将职业特性更多融入职业教育各环节的清晰思路。
聚焦需求凸显选择
陆勤超(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职成教研究部英语教研员)
中职校英语学业水平考试将以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按照课标中规定的“视听能力”“口语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四个模块的学习内容与要求,对接职场与生活,重点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彰显语言的真实运用,以提升语言能力为重点,涵盖态度、知识、技能、策略与文化的核心素养。这必将推动全市各所中职校改变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聚焦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英语科目的试卷结构分为合格性考试(含听力测试)和等级性考试(含口语测试),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职场对语言交际能力的需求,也践行了课程标准中分层实施的思想,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有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并实行分层评价,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和职业发展需要。本报记者 陆梓华 王蔚
【相关链接】
■ 学业水平如何评价?
本市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包括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和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
专业技能学习成果记录主要反映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入社会评价,重点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能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
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信息技术基础四门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3门科目分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其中合格性考试为学生必考,等级性考试为学生选考,考试形式采取分卷合场、一次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且为学生选考,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五级)》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为成绩“合格”。《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还对考试对象、考试时间、考试成绩评定、考试学期等具体实践环节作了细化设计。
■ 综合素质如何测试?
2018年起,本市在推动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学校推荐就业与用人单位录用等环节开始使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职综合素质评价将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确把4个方面纳入评价范围。
一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重点记录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国防民防活动、党团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日常行为规范等情况。
二是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重点记录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情况。
三是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重点记录学生校内实训情况、顶岗实习情况、专业课程考证情况、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表现、创造发明、专利等。
四是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重点记录性格特点与人际合作、日常锻炼习惯、体质监测评分、运动经历与水平、艺术实践经历与水平等。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