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埭头,位于杨浦区平凉路,西起景星路东至许昌路。这是一个特定区域的人才熟悉的地名,而其他地方的人却对此无感,甚至念不出这个“埭”字。它对于老杨浦人来说,就像“大自鸣钟”之于普陀人,横浜桥之于虹口人,八仙桥之于黄浦人。而令人惋惜的是,八埭头,这个承载了杨浦百年历史和故事的地名,即将随着旧区改造而消失了。
埭,音dai,在沪语里的意思是“排”。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树浦工业兴起。1908年,天主教会在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供职员和工人居住,“八埭头”由此得名。此后,周边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日盛。
曾经在杨浦区当过多年中学英语教师的已故著名作家程乃珊,曾写过一篇文章《情系八埭头》。她回忆,八埭头全长不过三四百米,却是电影院、清真馆、医院、布庄、理发店、教堂、学校……一应衣食住行,都可在本街区自行解决,且价格肯定比市中心便宜。八埭头就是杨浦区的“南京路”。“我作为班主任常去那一带家访,行走其间,觉得这里的石库门弄堂与棚户,老年人与青年人,邻里街坊,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
近几年来,棚户简屋集中的平凉西块迎来了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今年,杨浦区启动了八埭头所在的平凉4街坊、5街坊的旧改意愿征询,第一次征询同意率分别达98.85%和98.15%,均超过90%的法定生效条件。可以想见,蜗居在老式弄堂里的数千户居民很快将住进宽敞的新房。与此同时,八埭头周边的石库门弄堂也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滨江豪宅”。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老上海弄堂民居、市井风情一并消失的代价。
幸好,人们也在以各种方式留住八埭头。平凉街道办了一家上海八埭头书画院,由沪上著名书法家刘小晴任顾问。最近,书画院里的画家们正在以速写的形式,把八埭头的历史和现状描绘下来。这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成为一种集体记忆。
还有人提出,八埭头能否留下一条弄堂、一幢房子,至少是一堵墙?这个建议值得有关部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