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载: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姓陈,名亢,陈国人;有说是孔门弟子,有说不是,已在学而篇、季氏篇两见。为恭,表示恭敬。岂,难道。以为,认为,表明。知,同智。阶,台阶、梯子、途径皆通。邦家,指国家。所谓,据语意译作“可以说是”。立之,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使之立,之代指民众。道之,引导、教导民众。绥之,安抚民众。动之,使之动,让民众从事各种活动。斯,即、就。如之何,怎么能,且疑且问,后加其字更强化疑问语气。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大意: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吧,难道仲尼真的胜过您吗?”子贡说:“君子开口,一句话能表明他明智,一句话也能表明他不明智,所以不可不慎重啊。我的老师不能被赶上,就像天不能靠阶梯登上去一样。我的老师如果得以治理国家,可以说是:让民众自立,民众就会自立;引导民众,民众就会照着做;安抚民众,民众就会前来投奔;让民众从事各种活动,民众就会团结一心。老师活着时很光荣,死后人们都很哀痛,这样的人怎么能赶得上呢!”
子贡这段话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一,首先委婉批评陈子禽说话太不慎重,信口开河。其二,以天喻孔子,言其高不可攀。其三,乘机纠正某些人的一种偏见,即孔子只是一位教书先生,而无力“治国”“平天下”。其四,总评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最终仍定格在其不可及。这段话掷地有声,有理有节,想必已使陈子禽哑口无声。而子贡最后一句对老师的概括性总评,亦成千古名言,屡被后世引用。
在子张篇的几个章节里,子贡先以“宗庙”“百官”喻孔子,继而以“日月”喻孔子,最后直接以“天”喻孔子,一步高过一步,一层深过一层。子贡维护、宣扬孔子,确因孔子伟大,同时亦有内在的情感因素,不可不察。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心中视孔子如同父亲。《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死后,门人拿不准该服哪一种丧服,子贡说颜渊、子路死时,老师如同丧子而无服,请大家“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最让人感动的是:“昔者孔子殁,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孟子·滕文公上》)孔门弟子为老师守墓三年后归去,唯独子贡,重返墓地,搭建草庐独居,再为老师守墓三年。子贡之举,非常人所能及,感动中国读书人两千余年,至今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