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口述历史,的确在了解和把握历史真相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以及当事人健康等原因,他们的口述也会出现某些错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口述内容作些核实与纠错工作。
过去我对此感受不深,直到前些日子,听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先生和叶君琰老人(《和孤军营在一起的日子里》作者)谈孤军营的往事时,才有了深切的感受。
谢继民先生花了多年时间,采访幸存的孤军将士,查阅大量史料写成了《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一书。该书史料非常珍贵,基本符合事实,但由于时隔太久,亲历者回忆的某些细节难免会有出入。比如:他根据某些孤军将士的回忆写道,孤军将士被日军秘密押送到龙华修铁路期间,我地下工作者打听到消息后,即派两个妇女去联络,并说有孤军将士看到有两个装扮成农妇的人在铁丝网外翻地、种菜,后来发现是“叶氏姐妹”。这段叙述就与叶老的回忆有很大不同。
首先,当年是“三位叶小姐”一起寻找孤军将士,而不是两个人;其次,她们是自愿去,并未受谁指派;第三,她们三人并未装扮成“农妇”在翻地种菜,而是穿着平时的衣服,在铁丝网外的马路上,装作学骑自行车,被修路的孤军将士们发现。谢继民先生听了很高兴地说,叶老的回忆很珍贵,今后,他的书再版时,一定进行补正。
另外,由于当年战火频仍,长期音讯阻隔,亲历者的某些回忆来之于一些传闻,这也会造成某些材料和细节的失真。叶君琰老人在她的《和孤军营在一起的日子里》的结尾处,郑重地告诉读者,“三位叶小姐”之一的“叶茵绿于1946年患病去世”。谢继民则热情地告诉她,1946年,叶茵绿并未病逝,而是和丈夫一起去了台湾,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傅慰孤”。为此,谢继民在2010年4月特地飞到台湾去拜访叶茵绿。不幸的是叶茵绿竟于2个月前病逝,其子傅慰孤热情接待了他,并且告诉他,他之所以取名“傅慰孤”,就是母亲为纪念当年她们三位叶小姐慰问孤军将士的传奇经历。叶老听了,非常激动。她高兴地说,抗战胜利后,她们姐妹俩与叶茵绿分开了,但依然很关心她。由于战火蔓延,音讯不通,就断了联系,后来听别人传言她已病故。现在知道,她不仅活到2010年,而且还有儿子在台湾,真为她高兴,遗憾的是,没能在她生前再见上一面。
在整整两个小时里,叶老和谢继民先生谈得很融洽,他们都为孤军史料中某些错讹得到纠正而感到高兴。他们这种对历史认真负责、有错必纠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口述还须纠错”,这应当成为每一位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