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曹魏太傅钟繇之子。钟繇是大书法家,钟会自幼聪颖乖巧,英俊洒脱。钟繇当年领两个儿子钟毓、钟会去见魏文帝曹丕,钟毓吓得全身冒汗,而钟会却神色自若。曹丕问钟毓:“你怎么出这么多汗?”钟毓低声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钟会依样回答:“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为此哈哈大笑。
钟会少时好读书,出口成章,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与人抬杠,妙语如珠。当时大臣蒋济去钟繇家做客,见钟毓便称赞;见钟会,则大为吃惊,他说:“钟会这孩子的眸子与人不一样,不怯场,胆子大,长大必成奇才。”钟会是名门之后,又因“敏慧夙成,少有才气”,19岁担任秘书郎,后为尚书郎,29岁晋封为关内侯,年纪轻轻便成了众口交誉的名士。
有“高富帅”之称的钟会,年轻时很崇拜嵇康。嵇康与阮籍为“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长得“龙章天姿,天质自然”,是魏晋时大师级的人物,据《世说新语》记载,钟会还是文学青年时,嵇康名气已很大,钟会便带了自己撰写的《四本论》想求教于嵇康,但又怕嵇康看不上。“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估计丢进去的文章,嵇康根本没看到。
后来,钟会当上司马昭属下的大官,自以为可以与嵇康平起平坐了,就打扮得很豪华,乘了车子,带了一些锦衣仆人大摇大摆去嵇康家拜访。嵇康正在院子里打铁,留给钟会一个古铜色的后背。钟会见嵇康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一向傲慢自负的他,很觉无趣,便悻悻然想走人。嵇康这才抬起眼皮问:“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这位大少爷也撂下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嵇康当时十分淡然,而心生暗恨的钟会,将以前自己对嵇康的敬仰迅速变成了仇恨。
司马昭权倾天下,他本来想拉拢嵇康,钟会乘机赞美嵇康是当代的“卧龙”(即孔明),但口气一转,说:“嵇康越有才,对您越有害,他的存在,对您司马氏的江山是个祸害。”他的一番谗言诬告,触动了司马昭敏感的神经,但司马昭对嵇康还没动杀心。
不久,嵇康的好友吕安被其兄吕巽诬告“不孝”,吕安锒铛入狱后,嵇康为此鸣不平,钟会又向司马昭诬陷嵇康,“这个人属于社会不安定分子,他的话对当今政治不满,影响很坏”。司马昭在钟会的巧言挑拨下,将一代名士嵇康处死。另一说是担任司隶校尉的钟会直接命人杀了嵇康。嵇康在刑场上,抚琴弹了一曲《广陵散》,从容赴死。
景元年间,钟会支持司马昭伐蜀计划,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公元263年,他与邓艾分兵攻蜀汉,钟会命许仪为先锋。当经过一座桥时,钟会马陷坑中,他顿时暴怒,将许仪斩首,全不顾许仪之父许褚当年屡救曹操之功。
蜀汉灭亡,他密报诸葛绪畏缩不前,将其装入囚车,于是钟会夺得功劳,人称“小张良”。朝廷封钟会为陈侯,钟会不受,他虽在外打仗,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之任免,钟会无不插手。
平蜀后,姜维归顺钟会,钟会早有独立之心,他害怕邓艾,又密报司马昭,诬称邓艾欲谋反。司马昭信其言,命钟会将邓艾打入囚车。钟会亲率大军入成都,他怕功高盖主,决定假传郭太后遗诏,讨伐司马昭,但不料诸将不服,全军混乱,钟会最终死于兵变,卒年40岁。
纵观钟会一生,此人名门之后,文才与口才俱佳,才思敏捷而巧计百出,擅长行草,尤工隶书,逸致飘然。可惜这位“官二代”恃才轻狂,品质龌龊,巧言惑众,又屡次诬陷他人(嵇康、诸葛绪、邓艾等),最后在兵变中被士兵用乱箭射死,此乃小人之果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