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39年在上海生的,我跟妈妈生活了6年。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见大人们在上海大世界里跳‘国标’,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跟着妈妈出入这些大娱乐场所,那里很热闹。那里有我的很多干妈,我被她们打扮得像洋娃娃一样。我一出现就有人喊:洋娃娃来了。百乐门里放的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歌。偶尔,我也参加募捐活动,就像《日出》里写的一样,给前方的战士募捐钱什么的。她们在台上唱,我就手里拎着小篮子在场里走动。我长得漂亮,又被打扮得很洋气,大家都很喜欢我。
那时候我就盼着自己长大后也能穿和妈妈一样漂亮的裙子、跳一样的舞。所以到现在,我也特别喜欢跳舞。我想就是受了小时候的影响。
……
到现在,我的脑子里总有小时候的生活回忆,那些老歌的旋律、那些大人们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我脑海中始终挥散不去,有时我在路上走着,脑子里还回响着三十年代歌曲的旋律,脚底下也情不自禁地会跳两下。这些也影响了我现在的心态,我的心态很年轻,尽管我今年已经67了,但我从来不把年龄当回事,我就希望快乐地生活每一天,不去想明天会怎样。”
著名作家沈寂在《上海大世界》一书中,这样描绘她的模样:
“大世界周围开设了各种商店:菜馆、布庄、百货店和糖果铺。这些店家的前面摆满了各地特色的吃食摊。附近小马路还有烟馆、赌场和妓院。那些店铺门口,各自发出灿烂夺目的灯光,仿佛众星捧月,把这上海最大的游乐场点缀成一座繁华宏丽的迷宫,吸引过往行人,吞噬成千上万游客。游客经过收票处,每人凭票赠送‘小囡牌’香烟一包。然后经过两边排着‘哈哈镜’的大走廊,来到备有‘空中飞船’的大场地。人们坐在飞船上,在空中盘旋,飘飘欲仙。再抬头四望只见场地的上空,架着双层回廊式的水泥天桥。弯弯曲曲的桥身,通往大楼各层,层层有两三个演戏的场子。每一层楼面和室外的亭台、假山前,都有古色古香、牌楼似的华丽装置,并署有奇趣雅致的美名‘飞阁流月’、‘鹤亭听曲’、‘瀛海探奇’、‘层楼远眺’等,它们被称为‘大世界十景’。从‘十景’里传出各戏班的锣鼓声、琴弦声和高唱低哼声。整个‘世界’充溢着热闹和喧嚣,使人们感到身入繁华而庸俗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