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车占马路
昨天上午,记者赶到位于汾阳路上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一大早,医院门口聚集了从全国各地前来求医的病人。门口的汾阳路为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单行道,接送病人的家属、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汇集,道路压力不小。此时,靠近医院的汾阳路一侧,正停靠着3辆电动残疾人车。与普通残疾人车辆不同的是,它们都加装了遮雨篷,后排的位子和驾驶位也用塑料透明软板隔开。
“今天早上生意一般啊。”一名司机一边数着钞票一边和“同行”闲聊,直到后面的私家车不断鸣着喇叭,他才懒洋洋地往人行道方向挪动。据记者观察,这些做着运送病人生意的残疾人车,生意还“不错”,往往10分钟内就能打个来回,继续回“老位子”上揽客。司机们之间仿佛也有默契,你开走,我顶上,一辆辆好像流水线一般做着生意。
任性加速闯红灯
“师傅,去中山医院多少钱?”记者上了一辆残疾人车。“15块,不还价,比你打车便宜吧!”师傅见有生意上门,面露喜色,二话不说踩起油门掉头就走。这些由残疾人车改造的“黑车”后排的空间极为狭窄,人坐着脚都难以放平。而此时,该师傅已经只顾加速,小车在路上颠簸起来,摇晃得十分厉害。
经过太原路永嘉路路口时正遇红灯,可师傅连看都不看,“一脚油门”直接冲了过去。“你慢点!红灯你没看到啊?”记者被惊出一身冷汗。“这种小路口,没车的!”“你每次都这么开?”“当然了!又快又好!”
不一会儿到了太原路肇嘉浜路,原以为在这样的大马路路口师傅会有所收敛,可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他瞥了一眼左侧后,加大马力驶入待转区,只稍微张望了一下,就开走了。
这段路,司机只花了8分钟,但记者已是吓得汗流浃背双腿发软。
多年乱象如何解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口的类似乱象,本报前年和去年的“夏令热线”曾多次关注,可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对此,院方也是“直摇头”。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宣传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门口的这一顽疾由来已久,交警部门也曾多次执法,但总是赶走又来,挥之不去。“我们只能在属于医院的门口通道处设置隔离桩,维持秩序,对于汾阳路因为‘黑车’而拥堵,院方也只能‘干着急’。”这位负责人呼吁病友们尽量不要乘坐没有安全保障的这类车辆。
本报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