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改造的日子(3)
徐家俊
■ 曾经关押陈璧君的监室
  ◆徐家俊

  在陈璧君转变思想的过程中,她的亲属和友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著名词学家龙榆生(又名龙沐勋),汪伪时期当过南京博物院院长,也曾担任陈璧君子女的家庭教师。解放前他曾与陈璧君一起关押在南京宁海路看守所。解放后他在上海博物馆工作,曾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龙榆生、陈璧君的幼子汪文悌经常写信送书给陈璧君,鼓励她看书读报接受新思想。陈璧君在1955年7月的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

  1949年7月1日,我到女监。初期是很不能心平气和的,以为成王败寇。但每天的《解放日报》和我幼子送进来的书,令我心平气和。知道共产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事。后来看到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更心悦诚服了。更后来,我至友龙榆生又送来许多进步书来给我学习,且每月寄一封勉励我努力改造的信来,我更加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了。最近我忽然断了龙弟(指龙榆生——笔者注)的信和赠书,我以为他已逝世了。他是一个患有胃溃疡的江西万载人。昨日在《解放日报》上看到龙榆生的名字,我真是惊喜万分。启发我的第一个思想转变的人是我的幼子和龙弟。我从书报的学习、吸收、反省和先生们(指监狱干部——笔者注)的教育,更从广播的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事实道理了。关于改造犯人思想的材料很丰富,有深奥的、有通俗的,都能适合各犯人的文化程度。我是一个自问很努力学习的人,也觉得恍如置身于革命大学,但可惜我的病亦随着我的年龄增加。

  在提篮桥监狱的服刑改造过程中,监狱干部的言教、身教给陈璧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感到干部心胸开阔,宽宏大量。有一次,女犯排队出监楼,去炊场上面的大浴室洗澡。洗澡结束返回女监时,天正下大雨,地上有点积水,路有点滑。女干部穿了雨衣和套鞋,冒着大雨,站在各路口,搀扶被滑倒的老年女犯。这时候陈璧君使了一个心眼,假意走路跌倒,试探一下一位过去曾被陈璧君顶撞过的干部。那位干部奋不顾身地抱住她的上身,并把她扶起来,还和颜悦色地安慰她要小心走路。这让陈璧君打心眼里佩服。有一年,因工作需要,女监一位莫姓女干部带一批女犯,调到直属上海管辖的苏北大丰农场工作。陈璧君闻讯后,对这位非亲非故的干部依依不舍,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并在背后尊称她为“莫青天”。为什么向来态度骄横的陈璧君会有如此举动,我们可以在陈璧君的一份思想汇报中找到答案。她写道:“为什么人民政府能够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呢?是她领导下的工作人员深深了解政策,和她们品质优良的缘故。”

  这里笔者还要说明一点,自1995年以来,某些媒体刊登了有关“陈璧君终身被囚之谜”的文章,称宋庆龄与何香凝得悉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后,有心拉她一把,1949年9月找到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说,只要陈璧君发个简短的认罪声明,中央人民政府可以下令释放她。当晚宋、何联名写信给陈璧君。陈收到该信后,由于拒绝了宋庆龄、何香凝的善意挽救,拒绝认罪,宁愿把牢底坐穿,所以她终身被囚。这段“史实”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捏造,给历史人物的研究造成混乱,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影响。为此,我曾在2011年4月14日的《人民政协报》、2012年8月30日的《联合时报》和2013年第1期的《孙中山宋庆龄研究动态》上发表文章,予以驳斥和澄清事实真相。

  慎重处理陈璧君后事

  1959年6月18日,即陈璧君病故后的第二天,提篮桥监狱有关部门首先打电话通知远在南京的陈璧君同父异母的妹妹陈舜贞。陈舜贞生于1902年9月,比陈璧君小11岁,为人比较低调,性格与陈璧君大不相同。特别是大她22岁的丈夫褚民谊抗战胜利后被枪决在苏州以后,她一直深居简出,静心抚养褚叔齐等3个子女,极少在公开场合露面。解放初,陈舜贞先后住在上海的巨鹿路和陕西南路,1958年11月迁往南京(1963年病故)。所以当陈璧君病亡后,如果从血缘关系来说,陈舜贞是陈璧君在大陆亲属中关系最亲近的。然而,监狱方面的通知被陈舜贞以年老体弱为由而婉拒。不过,她还是推荐了居住在上海的一位远房亲戚谭文亮来处理其姐姐的后事。

  谭文亮与陈璧君是什么亲属关系呢?这里简要介绍一下陈璧君的家庭成员,她与汪精卫共生育了三男三女,长子汪文婴(又名汪孟晋)、长女汪文惺、次女汪文彬、三女汪文恂、幼子汪文悌。还有一个排行第五的男孩,出生22天夭亡。谭文亮,是陈璧君长媳谭文素(汪文婴之妻)的弟弟。当时谭文亮任上海郊区某中学教师,他作为亲属常到提篮桥监狱探视陈璧君。有时,征得监狱有关部门的同意,他还特地到“杏花楼”购买陈璧君爱吃的广东菜,送到监狱为陈改善伙食;有时也根据陈璧君开出的书目,到新华书店买了书送入监狱。1959年6月18日,谭文亮接到提篮桥监狱人员打来电话,得知陈璧君因病医治无效而死亡,希望他及时到监狱来处理陈璧君后事和领取遗物等。

  谭文亮闻讯赶到监狱,监狱干部首先把陈璧君遗物清单交谭过目。陈璧君狱中喜欢读书看报,她自费订阅了不少报刊,购买了许多书籍,所以遗物中书籍数量比较多,其次还有一些衣服被褥等物品。由于当时谭还未结婚成家,住在集体宿舍内,无法安放陈璧君的遗物,所以,他仅领回了二三支钢笔以作纪念,其他遗物请监狱按规定处理。

  监狱有关干部告诉谭先生,按照当时监狱处理病亡犯人的惯例,犯人死亡后,都由法医进行一般的尸检。为了对陈璧君和她的亲属负责,监狱准备把陈璧君的遗体送到上海某专业部门进行验尸,并由法医作出验尸报告。作为陈璧君的家属可以向陈的遗体告别。最后干部还询问谭先生,在陈璧君的后事处理上还有什么具体要求。谭考虑到陈璧君的子女都健在,并居住在香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可能立即赶赴上海处理丧事,他作为陈璧君的远房亲戚,有些事情应该向远居香港的陈的子女作个交代,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由于沪港之间当时只能拍电报联系,不像现在可以直通电话,所以,希望在时间上请监狱宽限几天。监狱方面当即同意了这一要求。陈璧君的遗体就由殡仪馆施行了防腐措施暂予保存。几天后,谭文亮接到来自香港的电报,陈璧君的子女全权委托他处理陈璧君的后事,并听从政府按有关政策规定办理。谭文亮及时把情况告诉了监狱有关部门。

  1959年6月22日,上海某部门对陈璧君的尸体作了检验。验尸报告与谭文亮见面后,又让他观看陈璧君的遗体。谭文亮看到陈璧君身穿一套蓝色全新的列宁装,脚穿一双新布鞋,脸色安详。他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经有关部门允许,谭文亮把陈璧君的遗体领回处理,并写下书面材料。全文如下:

  兹因死者陈璧君尸体已蒙派员验明,填具验断书在卷。本人现愿领回该死者尸体,予以殡葬,特具领尸结如上。

  谭文亮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后来,陈璧君的遗体被运到上海西宝兴路殡仪馆火化。谭先生领回陈璧君的骨灰盒,随即寄往广州。陈璧君的子女托人从广州把陈璧君的骨灰盒带回香港。1960年秋天,陈璧君子女把陈璧君的骨灰撒入香港附近的大海。

  (摘自《上海滩》2016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3·15专版
   第A15版:3·15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互动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改造的日子(3)
金石铁笔仁者寿
余罪:我的刑侦笔记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9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改造的日子(3) 2016-03-09 2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