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次全国人代会进入审查预算报告时间。每位代表手中的这本《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被通俗地称为“国家账本”。
“国家账本”下发已经好几天了,代表们仔细阅读,认真审查,为财政预算及支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引起代表注意的是赤字增加。我国财政赤字规模2015年为16200亿元,2016年增至21800亿元,增加了5600亿元。财政赤字率也从去年的2.4%上升至3%。赤字,简单说就是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赤字占GDP的比重叫做赤字率。赤字并不可怕,“赤字规模和赤字率的上升,表明财政政策的积极程度在上升。”全国政协委员贾康说,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效应的表现,就是支出规模的扩大。另外,今年全面推开营改增等改革举措,预计全年减负5000亿元,力度前所未有,这对企业和个人是很大的利好,当然也由此造成了收不抵支的一些赤字。
赤字增加,是不是意味着要过“紧日子”?上海代表团的一位代表说,过“紧日子”,不是对普通百姓而言,而是要减少各级政府的开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说:“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扩大赤字规模,钱该怎么花?财政部长楼继伟说,首先要保证一些重点的支出,就要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可持续、保基本的原则,安排好民生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增长,甚至要压减,让更多的支出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民生支出。
据了解,我国全口径的财政收入预计在20万亿元左右。这20万亿元左右的超级大蛋糕,最终将化为每个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且看今年的几大实事:
——今年1月1日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将继续增长6.5%左右,并向退休较早、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适当倾斜;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年380元提高到420元;
——2016年中央财政按城市、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5%、8%对地方补助;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201亿元,增长43.4%;
——2016年计划棚户区改造开工60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14万户;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
“又要加退休金了!”消息传来,不少上海老人心里踏实了。到今年为止,我国养老金已经是12连涨,全国领取养老金的总人数超过1.8亿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受益。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这两项加起来就是近1000万套(栋)住房,以每套(栋)入住3人计算,3000万人可望喜迁新居。而扶贫资金大幅增加的背后,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产业扶贫的转变,推广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大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将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此外,今年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大约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对此,中央财政设立10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对下岗分流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为他们创业和再就业提供必要支持。
中央本级预算、一般公共预算、PPP模式……尽管预算报告里面有很多专业术语,但代表们都看得很仔细,在小组会议上还提出一个个问题、疑惑,而前来列席会议的财政部工作人员也认真记录,不时作出回应。来自社区的朱国萍代表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预算报告,更是把“国家账本”翻译成了大白话:“我觉得财政预算报告对老百姓来说有4点很重要:一要让老百姓看得懂;二要让大家听得明白;三要知道钱用到哪里去了;四要知道‘这钱我用得到吗’!”她继续“翻译”道:比方说一个大家庭,有4个子女,父母对今年的家庭支出总要有个安排,家里的柴米油盐、大小开支,还有4个子女的吃穿用度都要考虑到。
其实,朱国萍最关心的还是医疗保障方面的预算支出。“现在是老龄化社会,那些高龄、失能的老人没有地方可以去,他们有病,养老院不能住,社区卫生中心住上两个星期,又得出院,全靠子女照顾。我希望政府财政能够加大投入,多建一些医养结合的护理院,优先让那些90岁以上有需求的老人入住,解除他们家庭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