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全国两会·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要做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姚丽萍 范洁 邵宁
  当下,政府怎样和慈善事业、慈善组织共同成长?政府如何定位?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

  曾经一段时间里,一系列的关于慈善公信力的社会事件风波不断,甚至被称之为“乱象”。有风波,这本身不是问题,需要关注的是,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中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究竟是停步了,退步了,还是在进步着?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各方面都开始了反思性的行动。 随之而来的是,慈善组织主体意识的觉醒。随着这种觉醒,慈善组织本该拥有的民间性、自律性,乃至应急机制被激活了。过去,当一些事件出现,慈善组织觉得应该让政府出面应对,不应该由“我”来回应。如今,慈善机构已在危机中得到锻炼,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

  “同时,政府也越发认识到不能越俎代庖,政社分开,政府要做的是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严诚忠说,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政府不再替代慈善组织直接去动员捐赠,设置捐赠点。比如,汶川地震后,上海市民政局设置了捐赠点,设置了账户,号召公众前来捐款;但在玉树地震后,就没有再公布民政局设置的捐赠点。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因为,政府已经认识到,政社职责界限必须明晰,该慈善组织做的事,政府不要去包办代替。

  “政府从具体的慈善行为当中退出,是不是就无所事事了呢?当然不是。政府在推动慈善事业进步当中具有重要的角色意义。”严诚忠说,政府要净化公益环境,不要让公众的爱心受到不法侵害,同时,政府要与全社会一起参与推动立法,积极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更要依法监管,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公信力底线”,如果这一“底线”被触碰,政府就应该出面。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维护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宽松、宽容的社会环境,让慈善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特派记者 姚丽萍 范洁 邵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生态上海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3·15专版
   第A15版:3·15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互动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阅读/连载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汽车周刊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专业劝募人都有哪些“慈善梦”?
图片新闻
政府要做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新民晚报全国两会·焦点A05政府要做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2016-03-09 2 2016年03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