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拍卖场上,贾科梅蒂的作品屡创价格新高,去年,贾科梅蒂雕塑《遥指》拍出1.413亿美元,坐稳了国际雕塑拍卖的头把交椅。
这次回顾展,在3000平方米空间里,展出了将近250件作品,回顾了贾科梅蒂40多年的创作生涯。极其纤瘦细长的雕塑外形,是贾科梅蒂的标志。由于他的工作室只有23平方米,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微型雕塑。“我缩小雕塑尺寸,是为了将它放回到我看到一个人时的真实距离,一个1.5米高的女孩,从远处看并没有80厘米,也就是10多厘米而已。”贾科梅蒂曾说。
来自贾科梅蒂基金会的近250件作品,全面回顾了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其中包括最具标志性的《行走的人》(1960)、《匙型女人》(1927)、《行走的女人》(1932)、《鼻子》(1947)、《笼子》(1950)等,涵盖了艺术家从早年创作,历经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到上世纪60年代的杰作。贾科梅蒂备受关注的雕塑、绘画、肖像素描、手稿以及相关摄影等档案资料,将为中国观众全方位理解和欣赏大师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维度。
策展人表示,放置这些微型雕塑的空间极其讲究,15厘米高的作品,一定要放在很大很高的空间里,而不能放在壁炉柜子之上。在上海找到由飞机场改造的余德耀美术馆,符合贾科梅蒂的艺术观念。
贾科梅蒂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位于巴黎蒙帕纳斯街区的一间23平方米的简陋工作室中完成。展览现场原尺寸复原了这间工作室。他在巴黎期间创作的极微小作品,以及晚期在纽约曼哈顿创作的巨型纪念碑式青铜雕塑,在现场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
贾科梅蒂很早就认识到摄影图像的重要性, 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他去世,他在巴黎蒙帕纳斯的工作室里主动成为了当时最伟大的摄影师的模特,在布列松、曼·雷、艾文·潘等同时代摄影大师的镜头中,留下诸多珍贵的影像。贾科梅蒂与戏剧大师贝克特、哲学家萨特等同时代文化名人多有交集,他在1961年为《等待戈多》演出制作的唯一舞台布景——一棵树的雕塑也被放入了展厅。
本次展览还以多种方式呈现艺术家所属时代的人文景观,其中包括在展览现场辟出空间,根据艺术家当年在巴黎经常光顾的咖啡馆模型呈现的“贾科梅蒂的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