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持续于儿童睡眠问题研究的江帆团队,最近通过建立正常母婴出生队列来描绘婴儿睡眠发展的模式,填补了国内纵向婴儿睡眠研究的不足。研究团队通过国际认可的客观睡眠监测设备对近300个婴儿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随访,从母亲孕晚期开始进行睡眠监测,然后持续在婴儿42天、3、6、9、12、18、24及36个月进行睡眠监测随访,首次描绘了正常婴儿睡眠发展的模式,即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呈现明显的白天睡眠时间下降,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在6个月以后变化趋于缓和稳定。
《婴儿睡眠发展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显示,除睡眠时间外,睡眠连续性也是反映睡眠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夜间觉醒是婴幼儿睡眠最突出的问题。研究中发现,婴儿在12月龄以前,夜间觉醒人数超过85%,55%以上的婴儿夜间有1-2次的夜醒现象。研究还发现,婴儿夜间觉醒次数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本项研究中,发现6个月的婴儿仅10.2%的婴儿可以一觉睡到天亮,9个月时为11%,即使到满一周岁,也仅有12.9%的婴儿可以夜间连续睡眠。
江帆特别指出,导致婴儿无法很好地建立良好睡眠习惯的最核心问题,还是父母缺乏正确的培养宝宝健康睡眠的知识,尤其是不良的“入睡习惯”,也就是哄睡婴儿的方式是“罪魁祸首”。奶睡(含着母亲乳头或者含着奶嘴睡)和抱睡(抱着或者摇晃着哄睡)是我国绝大多数家庭婴儿哄睡的方式。追踪研究发现,采取奶睡或奶睡加抱睡的婴儿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增多,以奶睡为例,1岁的婴儿奶睡的话夜醒的频率会增加80%。
“我们发现,采取奶睡或奶睡加抱睡的婴儿,夜间觉醒次数明显多于自行入睡或单独抱睡的婴儿。”江帆表示,这可能是与独自入睡的婴儿相比,奶睡或抱睡的婴儿接触刺激较多,更不易形成稳固的夜间睡眠。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婴幼儿睡眠卫生尤其家长就寝干预,与儿童早期睡眠稳固存在密切联系——奶睡或者夜间护理,会加重婴儿睡眠片段化比例及夜间觉醒次数。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江帆强调,婴儿期良好的睡眠,对早期体格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成熟,以及后期运动、认知、社会情绪发育,都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近期一项关于0~3岁婴幼儿的大规模网络问卷研究表明,亚太地区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显著低于欧美国家的同龄儿童。不仅如此,多达76%的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宝宝存在睡眠问题。“在鼓励家长母乳喂养的同时,有必要提高儿科及儿保科医生对婴幼儿睡眠习惯知识的宣教力度。”
江帆还介绍了另一项由她主持的我国儿童“屏幕暴露”的现状调查。这一覆盖8个省1046名4月-4岁健康儿童的研究显示,我国4岁以下儿童看电视率为70.3%,其中2岁以下为58.7%,而大于2岁儿童看电视率高达93.2%,4月龄以下婴儿看电视率竟达31.1%。“睡前看电视使儿童的自主兴奋性增高,同时电视屏幕发生的蓝光能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改变昼夜节律和觉醒,进而影响儿童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导致儿童就寝时间延迟、入睡潜伏期延长、夜间睡眠时间缩短。”
据称,美国儿科学会已发布关于儿童看电视的推荐指南,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看电视,而2岁以上儿童看电视时间应该控制在2小时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