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住在4楼的老王感觉楼上居民老陈经常会发出“敲墙声”,影响了休息。而楼上老陈觉得自己很冤枉,自己从没敲过墙,怎么会发出“敲墙声”?为此,楼上楼下不知吵了多少次。“严重时,双方‘剑拔弩张’,一年不知打了多少次‘110’,有时民警前脚处理完,老王又打‘110’。”凉城新村街道水电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魏萍告诉记者。
前几年,朱玉荣成为水电社区民警,遇到的第一个“棘手”事就是这“敲墙声”。经过走访了解,住5楼的老陈平时喜欢书法,并无敲击墙面的“可能”,再询问左邻右舍,有无听到“敲墙声”,回答也是否定的。朱玉荣进一步了解后,知道老王以前的职业是一名钳工,工作中经常要敲榔头。他初步怀疑,可能老王有幻听症,可老王的病历卡上只显示了高血压等病症,他本人坚决不认同幻听的说法,他的儿子也说不会。
面对这“棘手”的事,如何破解?考验着朱玉荣的智慧。
急中生智的朱玉荣想出一个点子:让老陈出去几天,这时候老王再投诉的话,不就说明问题了吗?老陈满口答应:“我和老伴旅游去!”就在老陈离沪的第二天晚上11点多,朱玉荣的手机响了,“又敲了!吵死了!你快来呀!”朱玉荣回答:“我们马上来看,如果老陈敲了,请他去派出所。可如果他没敲呢?”老王说:“他没敲,我去派出所。”
朱玉荣连忙叫上居委会主任、楼组长,连同老王一起,直奔老陈家。敲门,没人。老王一口咬定:“我吃晚饭时还看到他,肯定在家。”朱玉荣电话征得老陈同意后,请锁匠上门,把老陈家的房门打开了。老王等进去一看,确实没人。老王还是不罢休:“他会不会知道我们要上门,跑出去了?”朱玉荣使出“杀手锏”,他打电话给老陈:“你能不能现在用你身边的固定电话打过来?”电话来了,老王看着来电显示上的外地号码,不吭声了。
自那以后,朱玉荣再也没有接到老王的投诉,“110”报警电话也没了。
一个小小“智慧”,使得原本“棘手”的事终于得以化解。
特约通讯员 龙钢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