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温和的“鸽派”讲话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据媒体报道,前几日,美联储四位官员纷纷发表“鹰派”观点,公开支持4月加息,驱动美元走强,引发市场担忧。这些官员的观点与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暂缓加息的口径并不一致,耶伦当时强调加息节奏将是缓慢的,美联储也暗示今年的加息预期从4次削减到2次。
论证“加息宜谨慎”,耶伦主要的论据源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判断:全球经济形势对美国经济构成持续风险,海外经济体增长很可能不及此前预期;美国经济虽有波动仍比较稳固,受全球市场剧烈波动和美元走强影响,制造业和出口方面令人担忧,通胀上涨似乎不可持续,但美国劳动力市场继续走强,消费者支出、房地产市场、财政政策均对经济给予支撑。如此看来,宽松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全球的“主旋律”。
美国加不加息,不再只是美国的“家事”,既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制约,其结果又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尤其关注它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教授解释说,在全球经济金融整合度加强的大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越来越大。2015年12月美联储重启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其负面影响溢出到中国后又反溢回美国,2016年初美国股市大跌就是其反映。美联储很可能不得不考虑中国的“溢回效应”,放慢其加息速度,而为了它自己的利益,美国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合作的意愿也会增加。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博士认为,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金融市场不确定较强的背景下,全球央行正在开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接力,这对稳定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然而,日本央行负利率、欧央行降息之后,对应的日元、欧元反而大涨,全球投资者避险与恐慌情绪空前加大,说明货币政策有不可承受之重。要真正走出危机泥潭,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各国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或许是无法回避的。
全球一盘棋,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各央行货币宽松旷日持久,拉动经济“药性”已显疲态。对美国加息与否的担忧隔段时间便“循环播放”,打压市场。在货币持续灌水呵护经济的情况下,投资者勿放松警惕,以为一直能在温水中畅游。全球经济如不见起色,股市等各类资产价格仍将回归。提振经济,道阻且长,却必须只争朝夕。
首席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