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素有“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扎哈·哈迪德在美国迈阿密去世,去得太突然,消息一传出,就激起了千层浪,世界建筑界一下子掉入茫然无措的境地,“昨天还是好好的”“到天堂她还会设计童话般的建筑吗?”
扎哈的突然离世让很多业内人士为之扼腕叹息,才65岁正是激情奔放且收放裕如的年纪,怎么就走了?
但终究还是走了,盖棺虽难旋即定论,但“建筑界女魔头”、当代建筑领域中不由分说的魔幻风、超现实主义、解构主义……为其加冕者大有人在。扎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一位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少年时在黎巴嫩读完数学系后转投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业后,随即就为伦敦伊顿广场设计了一幢公寓,这件作品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随后扎哈便一发而不可收,并让全世界为之惊讶甚至目瞪口呆。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馆、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将各种媒介融入自己的设计,重新赋予每一件事物以个性。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你动手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开始移动了。”她说。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对于扎哈有着特别的意义,使她告别了“纸上谈兵(她一直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消防站仿佛一组纸折的飞镖,几何线条倾斜着,条条咄咄逼人,风吹蝶舞的设计语言让屋宇节奏仿佛信手拈来,却紧张得让观者喘不过气来。这处体量较小的消防站仿佛在向人们宣示:熊熊大火到来时你该怎么办?定睛看,几根粗大的直线告诉人们灾难临头须冷静;往上看,飞镖墙面倾斜着、屋顶的曲线或规则、或扭曲,暗喻消防站随时待命、一触即发。如果你有幸走进建筑,细部处处显露的都是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扎哈说,费诺科学中心是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中心是一座现浇清水混凝土工程(扎哈的老师库哈斯这一代人的最爱),建筑造型是一张三角形的桌板,由十根倒立着的锥形支撑板面,整个建筑像是从空中拉下来吸附在地面之上。扎哈竞标时就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维动画模型演示自己的设计,让评委们分享了前所未有的设计大餐:随着画面的移动,常规的建筑语言被彻底打破,建筑的各个层面似乎随时会溶解,仿佛地心的引力在不停地转动、搓揉着建筑,界面、形体随之滋长消融,一切都那么地无形而狂野。评委们被扎哈的才气和大量精密的数学运算彻底征服了。
现在你去费诺科学中心,粗糙的水泥质感和极具体量感的造型首先就会让你疑问“这是女性设计的?”对,就是。中心就是一座可穿越的城市雕塑,十根柱体,其中五根还被扎哈削去顶部,变成了没有边界的“口袋”空间,建筑上升与下沉交错穿插,各种出其不意的形状、空间让人目不暇接。这之后,扎哈的订单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
扎哈很早就到了中国,最早的作品是1983年的香港之峰俱乐部设计方案,赢得国际竞标一等奖。矶崎新评价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这座建筑被设计成一系列巨大而抽象的花岗岩几何体。4个巨大的管状物相互扭曲如同被放倒并削去山尖的山头,线形的管和人工地形剧烈对冲。内部的墙被折叠或弯曲,原本封闭的空间被打开,我们习以为常的房间走廊模样彻底瓦解。
她在中国内地也有广州歌剧院、北京SOHO、上海SOHO等作品。广州歌剧院外部地形被设计成跌宕起伏的“沙漠”;主体建筑造型为灰黑色调的“双砾”,隐喻的是珠江水冲来了两块漂亮的石头,她让这两块砾石化作了建筑停在“沙漠”上。如今歌剧院成了广州地标。
因为成绩突出,扎哈赢得了包括2004年普利兹克奖在内的许多国际大奖;还赢得2016年度英国皇家建筑金奖,是该奖设立167年以来第一位女性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