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8日举行的湖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湖南省省长杜家毫同与会人员分享起他的骑车经历。“骑车上路,一会要骑上人行道;一会路断了要扛着车子过天桥;一会被交警拦住,他也不知道我是省长,还教训几句;我转弯做个手势,提醒后面机动车注意,出租车师傅还把我拦住,摇下车窗,说你摆什么谱啊?又把我骂两句。你说这自行车还能骑吗?这说明我们的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杜家毫此番发言备受舆论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没有照本宣科念稿子,更是因为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的坦诚态度。在这篇涉及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的发言稿中,省长骑自行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花絮,但却成了最引人注目的生动案例。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级干部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则在于,自行车在不少城市都举步维艰。于是,有人点赞省长骑自行车,更多的人则对省长的吐槽感同身受。
汽车文化强势崛起,虽然城市道路越修越宽,但自行车道却不断被蚕食鲸吞,自行车在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与机动车相伴而行,由此不仅导致险象环生,还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混乱。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省长以普通市民的身份骑自行车出行,更能体验到自行车活动空间的逼仄,以及千千万万“骑行族”的无奈。
相比起硬件设施的欠缺,外界的冷眼更是将自行车的弱势地位暴露无遗。“中国式过马路”等饱受诟病,除了文明素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路权分配不公,弱势的自行车有时只有破坏规则才能抢得一席之地——有些道路原本就没有规划自行车道,有些虽然规划了自行车道,但却停满了机动车辆。如果自行车侵占了机动车道,难免会被交警拦住“教训几句”,但是,自行车自身的路权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呢?
毋庸讳言,当下不少人仍缺乏应有的文明出行素质,机动车如此,自行车概莫能外。也许是习惯了自行车见缝就钻、想拐就拐,杜家毫骑自行车转弯打手势,才会被出租车司机视为另类,甚至为此出言不逊。由此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骑自行车的杜家毫与出租车行驶在一个车道内,而这也很可能是杜家毫被交警“教训”的原因所在。连拐弯都要小心翼翼打手势的杜家毫,相信不会无端占用机动车道,由此又回到了上一个问题——当地的路权分配是否公平?“骑自行车应该走什么道?”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时刻都在困扰着不少市民。对于骑自行车出行的省长来说,想必会对此多一层更深的认识。
省长骑自行车本身就是身体力行的“群众路线”,诚如杜家毫所说,“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过,公共服务不仅包括城市科学规划与精细化管理,还应包括领导者自身的权力意识与责任意识——领导发言未必要总是高屋建瓴,多接地气、察民情,或许更有助于发现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