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校门拥堵
谁能来解
朱晓昆
  朱晓昆

  前几天收到儿子学校通知,告知学校门口的一段马路已经划了黄标线,交警也希望学校转告家长,发现有违禁停车将予以处罚。

  这段路一向是个大瓶颈。尤其高峰时段,原来的三车道要腾出两根给接送孩子的车辆,仅剩下的一根道上,各类车辆混行:有要挤进里面车道的接送车,有就地上下客的公交车,有急不可耐的其他车拼命摁着喇叭却也动弹不了……如此状况,想来也是中国都市学校门口的一景,并不稀奇。

  前天下雨,去接一次儿子。有通知在前,为防止在校门口逗留时间过长,我特意晚到了几分钟,没想到儿子还提早两分钟出来了。于是,车一到人就上,两秒钟解决问题。儿子说,这些天来,老师都提醒他们加快速度理书包,少聊天,快点出来,别让家长停着车等。

  学生放学抓紧一点,家长时间算准一点,看来也有一点效果。儿子学校门口的交通这两天确实有好转,说明整治也确实在促进学校和家长一起做出改变。一个家长说,因为有时间,以前她总是提早半小时到,校门口停个最舒服的位子,坐车里休息休息。这两天,不能停了,她就让孩子自己走到路口,尽量避免车子开进最拥挤的区域。

  必须承认,接送孩子,于家长也是必需之举,较长时间内恐怕还要继续。近日,看到不少因地制宜缓解拥堵的报道,交警、协管员、老师、家长志愿者合力,采取如提醒驾驶员、专人“摆渡”学生、错时放学等种种方式。与此同时,如果接送大军中,类似占位“休息休息”的车子少了,主动想办法缩短停靠时间甚至分流的家长多了,积极作用一定也不小。也就是说,校门拥堵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既需要合理的技术手段,也离不开“从每一天做起”的自我管理意愿。

  不仅仅是严处违法行为,更多地探索科学排堵手段,唤起交通保护意识,并以此促进城市交通素质的提升,这应该是史上最严交通整治所追求的长远目标。而为此付出努力的市民,也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互动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新民健康
   第A1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教育风采/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06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省长骑车是一种“群众路线”
校门拥堵 谁能来解
循着常识说服网络围观的“老不信”
法外情
房中房
鸡汤虽好,小心有毒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校门拥堵
谁能来解
2016-05-11 2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