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最近网友爆料吉林一中学全体学生疑甲醛中毒出现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地官方回应“甲醛检测合格”,网友想不通,合格怎么会出现这种群体症状?还有去年南京宝马撞车事故肇事司机被鉴定为“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遭遇网上一片质疑。
如果梳理一起起“老不信”事件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网民的怀疑,通常是基于常识与生活逻辑,越是反常态、反逻辑、反经验的结论,激起的非议之声就越大。纠结之处在于:网民确实习惯以经验和常识作判断,但现实生活确实会有反常识、非常规的事情发生。
官方需要循着常识轨道提供更充分的事实,才能说服网络围观中的“老不信”。掌握了真相还不够,还必须让真相以可信方式传播出去。官方确实需要坚持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可这种独立、客观、权威,是胜于雄辩的事实塑造出来的。
常识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社会的基点,成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标线。在偏离常识轨道时,我们需要用敬畏常识的办法,把它摆正。有可能是常识的对,也有可能是常识的错,但我们必须告别是非搅和的错乱。
“循着常识的标线”,是最短的那一条路。甲醛检测合格,那么什么导致了学生全体性咳嗽呕吐?“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要证明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极小概率的爆发,谁来鉴定才能让大家信服?没有人可以简单否定官方的努力,而是说,官方在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应该懂得如何更努力。(普沙岭 刊今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