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循着常识说服网络围观的“老不信”
普沙岭
  网络时代出现了一个现象:在某些热点事件中,官方在公布某些“权威说法”的时候,经常遭遇各个角度的怀疑与质疑。

  比如,最近网友爆料吉林一中学全体学生疑甲醛中毒出现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地官方回应“甲醛检测合格”,网友想不通,合格怎么会出现这种群体症状?还有去年南京宝马撞车事故肇事司机被鉴定为“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遭遇网上一片质疑。

  如果梳理一起起“老不信”事件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网民的怀疑,通常是基于常识与生活逻辑,越是反常态、反逻辑、反经验的结论,激起的非议之声就越大。纠结之处在于:网民确实习惯以经验和常识作判断,但现实生活确实会有反常识、非常规的事情发生。

  官方需要循着常识轨道提供更充分的事实,才能说服网络围观中的“老不信”。掌握了真相还不够,还必须让真相以可信方式传播出去。官方确实需要坚持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可这种独立、客观、权威,是胜于雄辩的事实塑造出来的。

  常识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成为一个正常社会的基点,成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标线。在偏离常识轨道时,我们需要用敬畏常识的办法,把它摆正。有可能是常识的对,也有可能是常识的错,但我们必须告别是非搅和的错乱。

  “循着常识的标线”,是最短的那一条路。甲醛检测合格,那么什么导致了学生全体性咳嗽呕吐?“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要证明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极小概率的爆发,谁来鉴定才能让大家信服?没有人可以简单否定官方的努力,而是说,官方在当下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应该懂得如何更努力。(普沙岭 刊今日中国青年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互动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新民健康
   第A19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教育风采/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招生移民
   第B06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省长骑车是一种“群众路线”
校门拥堵 谁能来解
循着常识说服网络围观的“老不信”
法外情
房中房
鸡汤虽好,小心有毒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循着常识说服网络围观的“老不信” 2016-05-11 2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