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剃头师傅,绰号分别为特务、老头、红鼻子,活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沪北张庙地区。
缘何如此绰号,不得而知,大家都叫,反而自然习惯了。我记得以前张庙有家国营理发店,里面五六只黑色的大座椅,一侧的凳子上坐满了翻报纸排队等候的人。剃头师傅一边理发,一边聊天。差不多时,剃头师傅将座椅摇几下,原先坐着的人,就半躺着等师傅刮胡子。我坐过几次大座椅,有种被淹没的感觉。我更多是等待那些走街串巷的流动剃头师傅,譬如特务、老头、红鼻子,原因很简单:剃头技术不错,不用排队还便宜。老头和红鼻子是拎着一只镶燕尾槽的木质工具箱,特务则手拿布袋。“剃头!”三人皆苏北口音,走着,吆喝着。有时,在楼下玩,听到“剃头”的吆喝,正好我头发也长了,就递上一角钱,套上白布兜站着,十来分钟理完,脱掉白布兜回家洗遍头,觉得自己脑袋干干净净了。
三位剃头师傅中特务手艺最佳,这是听众人传播的。我是一个小孩只要理得齐整,遇上谁,就是谁。一次,邻楼一位捣蛋鬼趁老头专注剃头,把他的工具箱藏起来。老头找不到工具箱,如何继续做生意?他板住脸望着几个小孩,瞅准了平日最顽皮的,捣蛋鬼心虚拔脚就逃,老头一边追,一边嘴里骂着难听的话。三人中,红鼻子有点流氓腔,没人敢欺负他。给人剃头的时候,几个青少年围着,与其说看他剃头,不如说要听他的荤段子。
后来,传闻老头剃了一次死人头,有人怕晦气,不找老头剃头。有人信,有人不信,怀疑是特务或者红鼻子说的,同行竞争嘛。其实七十年代,张庙地区已有二个工人新村,几百个楼门牌号,够他们三人兜转的。所以,老头并没退出三人的“剃头”吆喝圈,风波过后,他们依然“三分天下”。
八十年代初,社会上流行烫发。三位剃头师傅开始上门帮家庭主妇扎卷烫头发,忙得不亦乐乎。九十年代以后,找他们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们也渐渐地被人忘记了。
最近我们一条弄堂里长大的朋友聚会,回忆当年,大家又都提起了三位剃头师傅,这些手工艺者谋生手段单一,遇到雨雪天,就得待在家里发愁,相比我们在工厂工作的父亲,他们要养活一家人真不容易啊。说起邻楼那位捣蛋鬼还藏过剃头师傅的工具箱,让他没做成生意,他红着脸说小时候太不懂事了,此时在大家的心里涌动出一股从未有过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