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藤椅,沿着墙,二三十位老人围坐在一起。
阳光,从窗外斜斜地照了进来。中间,是一位穿着红马甲的老年志愿者主持人。对面墙上,挂着彩色的横幅,上面的大字写着——中国福利彩票公益资助,杨浦区助老服务项目:讲出你的故事——日托老人故事会。
这里,是杨浦区某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这里,是杨浦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各街道镇巡回开展公益项目活动的一幕场景。
飒爽英姿女民兵
今天的活动内容,是请“入托”老人把家里珍藏的照片带来,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了引出话题,今年67岁的主持人赵佩君,首先说起自己的故事。她带来的老照片,都是黑白的,大的手掌一般大,小的火柴盒一般小。其中,一张“女民兵炮兵连”照片,尤其引人注目。照片上,6位穿着朴素的姑娘,头戴柳条藤帽,围坐着一个昂首指天的高射炮架下。一个个姑娘眼望蓝天白云,神情庄重青春骄傲。这是当年上海十七棉纺厂女民兵炮兵连打靶训练的场景,时间在1972年。记得那首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子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那是一个怎样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啊,当时,她们在奉贤海边训练一个月,举行实弹打拖靶演习。赵佩君当年29岁,作为工厂专职团委副书记和女子炮兵连副指导员,带队参加训练。她说,当年参加训练的女民兵,要生产好,表现好,还要家庭成分可靠,才能参加民兵实弹训练。大海,高炮,女民兵,三种元素,三色画面,你不难想象,这里,有着一种别样的美丽。
一张女民兵炮兵连相片,赵佩君老人一生骄傲的定格。
翻身不忘共产党
谁家没有当年老照片,谁人没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主持人一番介绍,激起大家的参与热情。首先,一位名叫金锡珍的老人,拿出好一大叠黑白照片。老人是上海浦东川沙人,今年89岁,至今还说着一口纯正的上海本地口音。
这是一张订婚照。说是订婚,也就是和丈夫在家门口一起拍的照片。老人当年18岁订婚。19岁结婚,因为老公是遗腹子,当年婆婆催得很急。老人15岁到新怡和纱厂做童工。1948年结婚。婚后不久,停工在家带孩子。1950年,她参加区妇联组织的扫盲学习班。由此,她知道了,妇女要解放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参加生产。经过宣传动员,她到失业工会登了记,进入恒丰立绒棉纺厂做工。
说起进厂做工人,老人感慨万端。她说,过去旧社会,工人进厂6点进6点出,一天工作12个小时,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八小时工作。旧社会,工人吃饭不关纺车,新社会吃饭关纺车。大家6人一桌,四菜一汤。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我们工人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因此,当年她干活卖力得不得了。企业正值公私合营期间。她进厂6个月不到3天。厂里因为人多,她因为6个月不到,被裁员了。她气不过,找到区失业工会投诉。工会同志一个电话打到厂里,当场教训了厂里劳资科资方职员,叫他要认清形势,不能再做资本家的走狗了,并提出在她失业期间工资照发,等到有机会立即让她复工。
果然过了三个月,厂里又叫她上班了。
金锡珍老人说,因为她工作卖力,她1952年进厂,1955年入党,先做工段长,不久后提干,后做值班长。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好几张照片,其中一张,背景是上海工会联合会干部学校。她说,那是培养工人干部的学校。说起新旧社会的变化,说起共产党的恩情,老人情绪激动,语带哽咽,有着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故事。
人生有喜也有悲
吴德芳老人手里的照片,全是彩色的,又大又漂亮。
老人今年81岁,说起不久前的生日照片,满脸都是自豪和幸福。原来,她年轻时在上海第八织布厂做检验工。去年老人过八十岁生日,大儿子为她在淀山湖上包了一艘游轮。老人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淀山湖水上宾馆做总经理,二儿子自己做老板,三儿子在虹桥宾馆做西点领班。生日由大儿子主办,其他两个儿子协办。亲朋好友来了三桌,共四十人。上午,他们坐一辆大巴士,早上6点从市区出门,到了宾馆,先参观落弹房和健身房;中午坐游轮畅游湖面,踏访古镇;晚上聚餐。这一次,大儿子花费了几万元,另外二儿子和三儿子,也都送了万元左右的厚礼。还有,老人的妹妹和侄女都到场祝贺,有买衣服的,有送顶链和耳环的……老太细细回忆,如数家珍。
都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按说,说起照片上的故事,一般都是开心的,但有时,说起照片上的人,一旦离去了,也会引出另一种今昔对比,另一种的别样回忆。
最后,是一位名叫刘芬英的老人。老人一脸清秀,肤色白净,说话语调幽幽的,特别让人难忘。她的照片,说的是2005年,老夫妻两人游玩海南岛拍的情景。其中,一张老夫妻“交杯”捧着一只大椰子,一起用吸管吸椰子汁的样子,有着说不出的幸福和甜蜜。那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外出旅游,费用由儿女两个出资请客。
不过,说着说着,老人哽咽了。原来,老人两夫妻一辈子恩爱无比。老人原在企业担任工会主席,老爱人在一家书店做业务科长。家有儿女一双,十分孝顺。退休后,老两口琴瑟和谐,出双入对,参加了街道老年合唱团,她唱低音,老爱人唱高音。家里女主外,男主内。那时,老人担任居委支部委员,社区志愿者,业主委员会委员。老爱人是典型的上海好男人,家里买汏烧,样样都由他承包。老人说,老爱人平时省吃俭用,一心呵护她和子女,对她真的太好了。每天会问她,她吃啥他烧啥。看到外面有好吃的,非要在家烧出来让她品尝。哪想,2009年,老爱人查出肺炎。开始,他们并不以为有什么大碍。那天下午,两人骑着自行车到杨浦区中心医院。想不到,老爱人晚上12点做了手术,凌晨三点就不治身亡。老人说,老爱人走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她是怎么也想不到,也想不通。现在,虽说过去四年了,她还没有完全从悲伤中走出来。
最近两年,老人参加了心理咨询培训,有时也为别人心理咨询,心情渐渐有了改变。老人说,前几年在家里,她一直觉得老爱人就在身边,好像一直没有离去。不久前,老人搬离了老房子,还报名成为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的“日托老人”。老人在日托所很开心,周末都是儿女接去同住,以去除寂寞。
午后阳光美如诗
那天下午,走出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心中感慨多多。
不是吗,每一位老人,都曾经年轻过,都有自己的故事。拿出老照片或新照片,说出你心中的故事,这既是一种怀旧,也是为了对比。每个人的一生,风风雨雨经过,有苦有甜有喜有悲。对比,让人发现现在生活的美好。回忆主要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感慨,让人更加珍惜和热爱幸福的晚年。人生,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我们的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也许是老人们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无疑,说出一生最难忘的故事,人生,会渐渐放下。生活,会变得温馨和宁静。
君不见,午后有着阳光,一切美丽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