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本次演练研究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的方法路子,实践检验了预备役部队常态化快速动员能力。兵员征召、指挥手段、人装点验、教育管理、后装保障等多个环节的12项创新手段首次运用,有力助推平战转换驶入“快车道”。
“一个预备役团千余名官兵、数百件装备集结命令在1分钟内全部送达到位。”上海某预备役高炮师师长孙宁说,运用“互联网+”思维,让指挥体系直达末端,突破了以往快速动员能力不足的“瓶颈”。在某兵员报到站,一名预备役军官走到一个“黑匣子”前,经过扫描,几秒钟后,显示屏上跳出人员的工作单位、服役情况、专业情况等16项信息。“这套智能识别管理系统采用的是人脸识别技术。”营长陈祥龙说,过去百余名官兵信息验证需要几小时,如今只需几分钟。
演练前,每一名预备役官兵、每一台预征预储装备都已进行数据采集、信息分类,实现了人员装备在位、去向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的实时掌控。他们还把智能点验系统、兵员管理系统、指挥系统等进行对接融合,运用“大数据”提高部队快速动员能力。
“创新驱动,人才是关键。”该师政委徐维春说。这几年,他们与上海市组织人事部门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一批院士专家走进后备方队,专业涵盖部队所有技术岗位。他们还组建了信息专业分队、电磁频谱管理分队、心理战分队等一批新型专业力量,使动员创新的触角不断向新领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