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上海进一步出台了《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扶持奖励范围几乎涵盖了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最终对98个项目资助或奖励总金额近2亿元,其中对于电影创作的直接扶持近1个亿。
在影视扶持政策引导下,城市文化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阿里影业、博纳影业、腾讯影业、合一影业等70多家外地优质企业纷纷入驻上海,宁浩、王小帅、赵宝刚、康洪雷等导演接连把创作重心逐步移向上海。目前,上海全市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已增至1315家。
据悉,许多编剧、导演、演员纷纷在上海成立了个人影视公司和工作室,这使上海影视制作群落变得日益壮大,影响力逐步彰显。仅以电视剧为例,上海汇集全国优秀人才打造的《平凡的世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陈云》《金牌律师》等多部剧去年喜获“飞天奖”。
去年,上海电影同样成绩喜人,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上映共22部,总票房近10亿元,比2014年增长175%。全年上映的10部动画电影总票房达4.5亿元,占全国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的四分之一。今年,上影将继续加强与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刘恒等国内外文学大家合作,将《尘埃落定》《大国之魂》以及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金宇澄的《繁花》等优秀小说早日搬上银幕。上影除注重本土创作力量外,还汇聚了王家卫、徐克、江志强、陈道明等华语电影优秀艺术家,整合境内外电影力量,如与香港安乐影业联手制作真人版《葫芦兄弟》,与好莱坞大公司合作拍摄反映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史诗作品《魔咒钢琴》等重点影片。
由于海内外人才、队伍逐步集聚上海,为上海做强做大影视增添了力量。上海民营公司新文化一家,近年来就投资参与拍摄了刘德华主演的《解救吾先生》、成龙的《绝地逃亡》等近10部有影响力的电影。
今年,除了一批沪产电影《三体》《致青春2》《盗墓笔记》等将上映外,一批优质电影项目已在上海立项,如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芦苇重新编剧的《白鹿原》、王小帅导演的《地久天长》、赵薇导演、李樯编剧的《没有别的爱》、韩寒投资制作的《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天空制造》《三重门》等。一批新人新作也在上海崭露头角,如王一淳的电影《黑处有什么》亮相柏林电影节,如吴飞跃的纪录片《我的诗篇》问鼎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等奖项,徐伟导演的《冰河追凶》获得4200万元票房。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