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时上海的钱币集藏活动(下)
段炼
  ◆ 段炼

  吴湖帆题字并加入

  按照《泉币学社章程》,社员分为甲、乙、丙三类,即年纳社费12元的赞助会员、年纳社费9元的特别会员和年纳社费6元的普通会员。泉币学社社员遍布各地,等到时机成熟,上海以外地区开始筹建分社组织。1942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泉币学社北京分社第一次筹备会,戴葆庭代表学社参与其事。1943年2月,又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决于3月7日正式成立北京分社。

  与此同时,王荫嘉等也在苏州积极活动,召集了苏州地区的社友谈话例会。此外,学社还曾与天津、江门、青岛等地泉友联络,筹备成立分社。随着中国泉币学社组织的不断壮大,在广大泉友的不懈努力下,掀起了集藏、研究钱币的高潮,战时上海的那段“孤岛”岁月成了“那时中国钱币界最辉煌的时期”。

  中国泉币学社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编辑出版学术刊物。1940年7月《泉币》杂志创刊,每逢单月出版,至1945年9月停刊,总共出版了32期。每当新一期《泉币》出版,广大社友争相索阅,以求先睹为快。

  1941年,丁福保出面邀请书画家吴湖帆为《泉币》杂志题写刊名,后刊登在第7期封面之上。收到样刊之后,吴湖帆爱不释手,致信学社,希望能“续订全年全份”,并补全“以前第一期至第六期”。后来,吴湖帆正式申请加入了泉币学社,成为该社的赞助社员。

  “胜利号”竟成“终刊号”

  编辑学术刊物,郑家相、王荫嘉两人出力尤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郑家相(1888—1962),浙江鄞县人,字葭湘,号赤仄、又号玉泉真隐。早年自浙江法政学校毕业后,历任法院、财政厅、铁道部书记官、科长等职,后任上海陇海银行常务董事。1916年,郑家相在宁波结识了钱币收藏家张絅伯,从此踏上了古泉集藏之路。1924年,他在南京收购了当地古遗址出土的大量南朝梁代钱币泥范,自号“梁范馆主”、“梁范富翁”。抗战期间,郑家相避难到上海,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泉币学社,出任《泉币》杂志总编。他不仅为组稿、发行等事务奔走,而且几乎每一期上都有学术论文发表。

  王荫嘉(1892—1949),字苍虬,号殷泉,江苏吴县人。早年就读于北京,爱好金石考古、目录版本之学,尤爱钱币,藏有历代钱币、古今纸币、金银币和钱范等数万枚。王荫嘉是中国泉币学社主要发起人,并负责杂志的总校对工作。王荫嘉做事认真,每篇稿子都要校对四五遍之多,为了避免工人排字错误,还常常跑到印刷所边看边纠正。他也是《泉币》的主要撰稿人,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人称“《泉币》一支笔”。

  《泉币》毕竟属于学术型小众刊物,编辑发行主要依靠罗伯昭等社员的赞助。随着战事的发展,上海物价不断飞涨,纸张成本和印刷工费成倍增长,杂志已很难维持收支平衡。1940年7月创刊之际,《泉币》每册定价法币1元2角,总共90页,以后几期也基本维持在40至60页;到了1941年7月出版的第7期,每册涨至法币1元8角;1942年7月,“兹因制版、纸张价目奇涨,为维持久远计,自第十三期起酌减页数”,而且每册价格涨至新币2元;11月第15期,每册价格又涨至新币3元;1943年5月出版的第18期,价格涨已至储币5元;仅仅过了4个月,9月出版的第20期,每册又涨至中储券10元;1944年出版的第23期、24期,价格虽然没涨,但篇幅已缩至20页;7月出版的第25期,大涨至中储券40元;第26期、27期,只有14页;1945年1月出版的第28期,涨至100元,也只有14页;5月出版的第30期,只有薄薄的10页;7月出版的第31期,暴涨至800元;9月出版的第32期“胜利号”,也是《泉币》杂志的“终刊号”,每册价格已涨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2000元。

  抗战胜利之后,学社决定《泉币》“三十二期定名胜利号”以示庆祝,“三十三期定名光复号,专考台湾、安南、高丽、东三省等币”。但“比年物价高涨,本刊经费筹措,最为难事”,计划中的“光复号”未能出版,“胜利号”竟成了“终刊号”。由此可见,《泉币》杂志是被沉重的经济拖垮的。

  聊事雕虫,藉消积磊

  虽然中国泉币学社的活动无涉政治,但在日伪统治之下深感“亡国之痛”,也坚守着“抗战必胜”的信念。

  1930年代末,王荫嘉曾恳请吴湖帆赐予其所藏的一件钱币拓片作为纪念。吴湖帆沉思良久,特意取出一枚镶有挂环的1812年拿破仑像一法郎银币,当场制拓,并挥笔题词盖章,赠予王荫嘉。

  1941年9月,王荫嘉在《泉币》杂志第8期发表文章,指出:“拿破仑之穷兵黩武,受其祸者不过中欧为最烈。威廉第二之发动大战,前后相持不过四年。未有战祸弥漫乎全球荼毒遍及于圣灵如今日之甚者。俯仰今昔,殷鉴不远。”当时,中国正遭受日寇铁蹄蹂躏,此钱此文,均寓意日本侵华终将遭到1812年拿破仑伐俄惨败的结局。

  从某种角度而言,集藏活动也是国难时期民众缓解内心苦闷、释放压抑情绪的有效方式。“身居非地,骨鲠在喉,聊事雕虫,藉消积磊”,中国泉币学社社员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时局的无奈和对祖国的热爱。

  1945年10月13日,第169次例会召开,公举陈仁涛为中国泉币学社第二届社长,罗伯昭连任副社长,丁福保转任名誉社员。陈仁涛(1906—1968),浙江镇海人,祖辈是上海著名的杨庆和银楼四大股东之一,所以担任过该银楼的经理,另外还开设有上海永兴房地产公司。1934年,天津古钱币收藏大家方药雨将所藏的全部古钱币以10万元之价转让给了陈仁涛,使他成为当时一流的古泉集藏家。陈仁涛后接任后,泉币学社活动自170次例会起改在“大上海路160号六楼永兴地产公司”举行。不久之后,陈仁涛于1946年春“以事率眷去香港”,泉社同人建议仍回罗宅举行例会,但“罗君又因事将去重庆”,于是中国泉币学社暂时停止了活动。

  1949年后,上海政局趋于稳定,中国泉币学社一度重新恢复活动。1950年7月2日至10月5日,在安福路7号罗宅连续举办了11次钱币专题讲座,分别由罗伯昭、郑家相、张季量、张果园、沈子槎、彭信威等人担任主讲,并编印了手刻油印讲义。泉币学社的活动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了1960年代,但此时的社会环境已完全不同于往昔,这一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机构最为健全、活动最为正规的钱币收藏社团终于销声匿迹了。

  摘自《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第一辑》,马军、蒋杰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电力专版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8版: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0版:美食大观·广告/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广告
   第B12版:美食地图·广告/好吃周刊
战时上海的钱币集藏活动(下)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A31战时上海的钱币集藏活动(下) 2016-05-19 2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