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5人抬不了1人”
据网友“身在闹市向往恬静”发微博称,7月9日凌晨,年逾八十的父亲在家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家属立即拨打北京急救中心电话(120),急救人员赶到后“只是简单地测了血压,就让我母亲赶紧找人往下抬人”。这位病患家属质疑,“120急救来了5个人,竟然抬不了一个老人”,且找人搬抬浪费了治疗时间。
此事引发舆论哗然。急救人员的处置是否存在违规或懈怠?急救人员是否有义务帮病人抬担架?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说,据她了解,7月9日4时41分,北京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家属电话;4时58分,急救车到达现场。医生给患者量血压、听心率、测血糖,发现患者有脑血管病特征,但基本生命体征平稳。当时患者吐得比较厉害,需要将患者从5楼搬抬到一楼,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比较重。医生和患者老伴儿一起下楼叫搬运工,又找了保安。留下的护士看护病人,给病人清理呕吐物、穿鞋。患者家属又叫了邻居。
“最后,担架工、医生、保安和邻居四个人抬,一起把患者抬到救护车上,护士则拎着监护仪和其他设备跟随。大约5时50分,急救车到达北京潞河医院急诊科。”刘红梅说。
担架工并非“标配”
急救人员是否有义务帮病患抬担架,是此次事件引发争议的焦点之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急救约等于救护车和搬抬服务。”刘红梅说,我国的急救理念是把医生尽快送到患者身边,那么医生不一定具备搬抬的力量。“实际上,院前急救服务的主要任务,不是搬抬和运输,而是对危急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医疗处置,因为急救车上配备的是专业的医护人员。”
在此次事件中,由于患者家属在拨打120时说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在派出急救车时,配置了担架工。但在面对脑血管病、患者个人体征特殊等具体情况时,仍出现了一名担架工不够用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专业抬架人员不足的情况在全国多地普遍存在。如在北京,急救中心每天呼入电话4000多个,其中要车的约1300到1400个,派出车辆900到1000车次。但是,并不是每辆急救车都配备了担架工。
记者翻阅相关法律法规发现,目前尚未明确提出对急救病人的搬抬责任。对院前急救医生,没有明确要求其搬抬病人。
“虽然没有法律规章要求医生搬抬患者,但是搬抬危重病人一直是我们默认的分内事儿。”刘红梅呼吁,对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家属、周围的人、目击者共同来帮助,把患者更快更好地送到医院救治。
新华社记者 李亚红 乌梦达 梁天韵(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