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1935年8月27日红一军团到达巴西。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和军团长林彪到达班佑的前一天,给在他们后面的三军团长彭德怀拍发了一份电报。他们请他统计一军团的伤亡人数。他们知道自己的部队损失了一百多人,并且已经埋了一些人,但还有一些人的尸体没有找到,无从埋葬。他们的电报写道:“请携带一些工具,沿路负责掩埋。”
十天以后,他们收到周恩来签署的一份报告:三军团找到并埋葬了四百具尸体。
二十年前的3月26日,王平在北京钓鱼台住宅,向笔者谈了他一段彻骨铭心的长征记忆,似乎与上述事实有着某种关联——
1935年,红军开始向茫茫大草地行进。越往草地深处走,行军速度越慢,饥饿、疲劳时刻袭击着红军,许多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再也起不来了。
刚刚走出草地,面前又是一条班佑河。王平率红十一团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过了河,已经走出70多里。此时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策马而来。他对王平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你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
王平回忆,刚走出草地,再回去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红军。王平似乎脸有难处,但彭德怀严肃地说:“这是命令,必须执行。”
王平回忆,我硬着头皮率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
走到班佑河,站在河岸,王平举起望远镜向对岸望去,果然人影绰绰,东一团,西一团的,黑压压的一片。王平估计,那阵势估计至少有五六百人,但却没有一点动静。
王平回忆,自己带了通讯员和侦察员立即涉水过河。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的,一动不动。再向前,把自己吓了一大跳,那些红军官兵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搂或抱,或背靠背,或肩挨肩,各种姿态都有,就是没有一点动静。
言此王平声音哽咽,取出手帕擦擦眼睛,继续说:“我们立即上前大声呼叫,对方不应,近摇不动,再仔细察看,数百人全部牺牲了……”
怀着沉痛的心情,王平命令带去的官兵,一个一个把牺牲者放倒,一方面是让他们走得舒服些,另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把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拉下。
王平返回追赶大部队。彭德怀老远就看见了,焦急地迎上前来抢先问:“带回多少人?”
王平强忍悲痛回答:“报告彭军团长,我们没有完成任务,他们全部牺牲了……”
王平将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
王平回忆,1935年2月,红军攻占遵义后,王平与邓国清团长率红十一团于运动中阻击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那一天,王平与邓国清立坑道观察敌情。突然一发子弹击中邓团长手,王平急回首,又一弹飞至,由将军后脑勺擦过,幸仅皮破血流。若不回首,子弹正中前额。
王平回忆说,那一次,我十一团在兄弟部队支援下,打了四个多小时,将敌一部击溃,并追至乌江。我团伤亡了四百多人,先后继任的六个营长、三个教导员和团特派员、总支书记都英勇牺牲了。
但草地上的这一幕,最使王平刻骨铭心,终生不忘。
王平告诉笔者:“当时还有一个小战士还活着,但我们把他带回时,过了班佑河,他也断气了。”
直到60年后的1996年3月26日,王平将军向笔者言及此事,依然老泪纵横,哽咽不已,令闻者无不欷歔长叹也。
十日谈
长征的细节
明日向你介绍“长征四老”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