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牵引着霞光》是一本不算薄的诗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唐澜是毕业于复旦外语系的一位校友,已留美多年,现应聘于斯坦福大学,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近日,复旦中文系、出版社和诗社,共同为诗集举行了发行式和共享式,我有幸参加了,并朗诵了其中的两首小诗。接下来的座谈和交流中,又聆听了诗人、家长、老师和诗友们的一些温馨回忆和诚挚言谈,很有触动,不禁想就此发表一些看法。
诗人的父母都是我的熟人,父亲唐金海教授读书时就认识,母亲张晓云更是在复旦大学话剧团里一起朗诵、演戏的伙伴。唐澜和姐姐唐涛自小在复旦校区长大,幼儿园、二附中,直到附中,始终没离开这个圈子。两姐妹从幼儿园开始就小有名气,因为会朗诵,能表演,曾引起一些邻舍的羡慕。记得我曾问过晓云:“是你教的吧?”谁知她却回答:“我哪有空教?她们自己欢喜。”我想,这是可能的,当年大家多忙啊。而且,当年的家长与今不同,不会抛弃时间与金钱,为孩子换取一技之长,以免输在“起跑线上”。当然,父母皆搞文学,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也无需回避,但并不刻意栽培,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养成兴趣,却是明智的。从小,“家门”内外任选择,是唐澜宝贵的起步。
家长发现孩子写诗是在初中。一次妈妈过生日,唐澜写了首小诗当礼物,父母看了都觉得不错,尤其是大胆的想象力,很突出,便给予了鼓励。但也不是由此发现了“天才”,仍是随她自己去闯。女儿很争气,高中时代就出版了诗集《少女的心》,去宁夏参加诗歌创作比赛,还拔得头筹,荣获金奖。但照唐澜的回忆,她确实没有走上“少年诗人”的路子,她生性调皮,兴趣广泛,很贪玩,不让诗歌把自己压得太重。尽管喜爱,却并不拼命钻营,所以连大学也没进中文系。进复旦后,遇到了“复旦诗社”的一批伙伴,固然诗性大发,但也未考虑过专业创作。这样,“校门”内外且自由,度过了青年时代。
从出国留学到就业,诗歌仍紧紧地伴着她。十余年间,她陆续发表了近百首诗,《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诗人》《星星》《大海洋》(台湾)等报刊上都有她的作品。但诗仍不是她的专业,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科研上的。这不矛盾吗?这不吃力吗?在她看来,这更是一种调剂。她说,当精疲力竭之时,由科研宇宙回到了诗的天地,自己同自己进行心灵的对话,那真是一种享受。不少佳作就是这么产生的。“国门”内外、“职门”内外,诗属于自己,这或许是唐澜重要的感悟吧。
“工夫在诗外”,唐澜的诗歌创作证实了这句名言,对立志写诗的青少年朋友们、包括家长们,应该也不无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