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强迫听起来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的确如此,在我们常人身上也会有一些强迫现象:爱干净的洁癖、锁好门习惯性拉拉、不自觉计数路边的电线杆等等,但这与强迫症有本质上不同。强迫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大概为2%-4%,而且发病很隐蔽,相当一部分患者在青少年期发病,病情缓慢加重,持续数十年。
强迫思维或行为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像古希腊的神话人物西斯弗斯在奥林匹亚山推巨石,周而复始,徒劳无功。对于患者来说,强迫行为原本是保护性的,意在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预防某些可怕的事情或事件。但随着重复的增加,他们发现对行为失去了掌控,只有不断增加重复的次数才能消除越来越强烈的焦虑感。所以强迫形成的根源在于:患者忽略的是这些重复与预防担心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重复的行为并没有起到预防的作用。为了消除恐惧或担忧,他们一开始就走入了误区。
强迫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明显的所谓“强迫性格”。比如循规蹈矩、好怀疑、做事拘谨犹豫、个性刻板固执、灵活性差;因为追求细节和追求完美,常常在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表现紧张、焦虑。但他们也较常人对自我要求高,道德感、责任感、计划性强,但往往因此陷入过分谨慎的怪圈,容易发展成强迫。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强迫的想法和行为,轻微的强迫倾向更容易成功。但强迫性格与强迫症的发生确实具有相关性,且往往在一定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发展而来。所以具有强迫性格的人要善于因势利导,避免过于克己和自我关注,要常记“过犹不及”的道理。一旦每天花费在强迫思维或行为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以上,且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应及时到心理科就医。
金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