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柏愚副教授介绍,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中尤以45岁以上患者居多,占总患病人群的93.5%。很多患者往往是在出现腹痛、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严重贫血等症状后才就医诊断,此时肿瘤多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早期治疗、获得治愈的最佳时机,疗效往往差强人意。因此,尽快普及早期筛查和诊断,是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正在成为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结直肠癌很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是癌胚抗原(简称CEA)和糖链抗原19-9(简称CA19-9)。针对这些肿瘤标志物进行血液学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结直肠癌,或者作为癌症复发的早期预警。
目前比较领先的针对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的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仅需抽取10毫升外周血,即可准确判断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柏愚副教授提醒,血液检测只是初步筛查的手段,如果血液学检查结果提示有可能患有结直肠癌,病人到医院就诊时依然需要进行复查,肠镜依然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通过肠镜检查才能确定病人是否罹患结直肠癌甚至肿瘤的分期与分级。
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的今天,扫除成见与误解,获取正确客观的疾病信息,显得格外重要。《结直肠癌家庭手册(预防篇和治疗篇)》科普图书及其电子版日前发布。王杰军教授呼吁公众从正规渠道获取正确的防癌知识,让客观准确的结直肠癌科普知识,为公众发现癌症、战胜癌症提供帮助。 袁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