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西南的琐事尘语~~~
西南的琐事尘语~~~
西南的琐事尘语~~~
西南的琐事尘语~~~
西南的琐事尘语~~~
西南的琐事尘语~~~
西南的琐事尘语~~~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南的琐事尘语
是遥相呼应,也是面面相觑
洁尘
  ◆洁尘

  保罗·奥斯特成为我一直追踪阅读的一个作家,也就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用的一个词汇“大偶”,肯定不是从《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开始的。应该是从他的小说开始的(至于说从他哪一本小说开始,要确定这一点我必须得去查看我多年前的记事本)。只有对其虚构的世界着了迷,我才会对他非虚构的现实生活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我们对所有的小说家不都是这样的态度吗?!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奥斯特的第一本书,写于1981年,那时他三十四岁,已经作为默默无名的青年作家挣扎很久了,其中有着穷困潦倒但芬芳精致的经历,各种拮据和不断迁徙驻留的蜗居,长时间的散步和只有书写出来才别具意味的长时间的孤独。他像一个大作家应该度过的青年时代那样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来到34岁这一年,写出了《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本自传体随笔。30年后,2011年,奥斯特64岁,名满天下。他又写了一本自传体随笔,《冬日笔记》,与其30年前的《孤独》遥相呼应,面面相觑。

  现在哪家出版社要拿到奥斯特的作品版权估计也不是容易的事。《冬日笔记》中文简体字版拖至2016年6月才出版,责编是我敬重的著名出版人彭伦先生和他的两个同事朱卫净和欧雪勤。我在豆瓣上买了这本书,拿到书看到译者是btr时,我想,是不是彭伦早就拿到了《冬日笔记》的中文简体版权,然后一直在等btr完成翻译?如果是这样,那就对了,《孤独》也是btr译的,这样的遥相呼应是应该的,有着译本系列延续性的工整品质。我喜欢。

  岔开说两句闲话,译者btr,这个笔名相当古怪。我不清楚其本名和性别,听说是一个会计,业余时间当翻译和写书评,总而言之好像挺神秘的,其译作代表作就是《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网上有人说到btr,一般都会跟着一个头衔“保罗·奥斯特译者”,很炫。现在btr的译作代表作要加上《冬日笔记》了。之前读《孤独》时,我就很喜欢btr的译文。

  不同于《孤独》里处处可见的父亲的形象,《冬日笔记》里,奥斯特在很多篇幅里书写了母亲。奥斯特父母在其童年时期离异,最后父母都是在独自居住时期猝逝的,前者是1979年,后者是2002年。与《孤独》一样,奥斯特在《冬日笔记》里,在书写至亲的时候,有着深邃的洞察和大胆的呈现,饱含强烈的爱意和同样强烈的怒意……我认为《冬日笔记》和《孤独》是遥相呼应和面面相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也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用声音讲故事的人
关于袁琼琼
无题(450)
克罗地亚十六湖国家公园
无言的结局
生煎包
是遥相呼应,也是面面相觑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是遥相呼应,也是面面相觑 2017-02-12 2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