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前不久淮海中路复兴路口的棉花俱乐部关张了,3月25日最后一天去告别的客人挤爆了空间,乍暖还寒的晚上用上了冷气机降温。
我曾经在好几份时尚报刊,好几位时髦小说家的书里读到过棉花俱乐部,新闻照片也看过不少,这种在黑漆漆的地方喝酒、听歌、扭腰肢的场所原本不在我的娱乐休闲菜单上,可我就住在附近,难抑好奇心。傍晚申申面包房打折,我去买面包买枣泥卷与拿破仑蛋糕时,总要透过贴隔壁的门窗,望望尚无动静的俱乐部,想象这仿佛布满灰尘的屋内晚上坐满醉生梦死的老外,与妖艳女郎。
同样著名的爵士酒吧(JZ Club)离我更近了,白天也是纹丝不动,偶尔外墙会有糨糊未干的海报更新了,图片上大多是外国爵士歌手,也有面熟陌生的国内新生代。有时换一拨乐队与歌手时,会驶来一辆TAXI,下来背着大提琴什么的满脸络腮胡外国胖子。大约是看场地或者排练,中途这些人穿马路到对面吃一点简单西餐。到夜里8、9点钟爵士酒吧开始热闹,只进不出,开门闭门时,呜噜呜噜的音乐声传出来,架子鼓声激越时也会溢出窗外。
棉花俱乐部那么有名,很多朋友自称老客人,就没有人想到带我进去玩玩,我也年轻过,打扮打扮也不会坍人台。后来想想只能怪自己,进去可能会扫其他人的兴。如此,一辈子都没进过的棉花酒吧明明与我没有干系,关掉就关掉,为什么我要跟着别人瞎惆怅。
都说永远抱有好奇心的人适合写作,也许吧。棉花俱乐部没人领进去,爵士酒吧也不敢一个人进去。好多年前有一天,我与小转铃两人骑车路过复兴西路,我指着爵士酒吧作怨妇相。她瞪眼睛说,你进去呀。我说不敢。看我这么没出息,小转铃立即跳下自行车,带领我冲进门去,因为激动(气愤)她还被门槛绊了一跤,门口的印度阿三被她那样奋不顾身吓到了。坐定我提心吊胆看了一下菜单,还好啊,生啤中杯只要30元,而且,侍者听得懂中国话。要了两杯生啤,我俩坐上高脚凳,听了好几首歌。歌词听不懂又有什么关系,爵士味道浓烈就很赞好不好。
去过一次的地方我便不再怕。假装很熟,我两次约朋友在那里见面,一80后姑娘对于阿姨老师那么新潮大为惊讶。不过呆了没半小时,我耳朵实在受不了那震耳欲聋的爵士乐声,借机早退回家睡觉去了。
时髦人也很辛苦的,就像坐多了长途飞机,我再也不羡慕腰缠万贯的空中飞人一样,棉花俱乐部、爵士酒吧你们就走吧,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