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铃声结束了12年的情结——高考,随之结束的可能还有一种情怀——通过高考走出这座祖祖辈辈生活的小城。因为小,所以要走出去,义无反顾地走出去,甚至有一种逃离的快感。都说故土难离,故人难舍,可年轻的心恐怕远不能体会到离别的苦涩、纠结、无奈、酸楚,有的只是奔向新生活的期盼……”
这是我在看着一个又一个学生收拾完宿舍,跟随着他们的父母将高中三年的书本、用具打包带走后,心情繁复、诸般滋味涌现的真实倾吐,这段文字写于2015年6月8日夜。
因为职业的原因,这似曾相识的一幕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高考,想来那时的我也一定是像他们一样的青涩而急迫吧?可记忆就是这样的奇怪,无论多么努力,脑海中清晰呈现的总是作为老师的自己送学生上考场、考后宽慰学生以及看学生离校的情景。难道我的高考就这样被我的学生的高考完全屏蔽了吗?
正当我纠结于要不要再使使劲、努努力继续回忆时,一条微信跳入眼帘:“老师,又一年高考了,辛苦了。您还记得2008年6月7日吗?您陪我们班宿舍遛弯,因为考完数学后,我们的眼泪……”怎会忘记?当年高考,全国卷数学难度极大,考完后学生情绪整体低落,有的学生忍了一整场的眼泪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顿作倾盆雨”。作为陪伴他们走高考这段路的老师,我深深地明白这些农家子弟在高考上寄予的期待,也深深理解他们考试后的失落。但毕竟数学考完还不能叫真正的考完,毕竟6月8日还要考综合和英语。于是,就有了学生提到的上述一幕。
模糊的记忆,此刻清晰了起来。同样是6月7日考完数学,同样的心境,不一样的却是我选择了一个人独自面对。本来数学基础就不扎实,考试过程是伴随着焦虑和无奈度过的。考完走出考场,我没有选择和舍友结伴回学校,而是选择了一个人走走。家乡那条穿城而过的桃河仍会记得一个高三男生那一晚在她的岸边留下的无助的哭泣。有的人的高考是6月8日结束的,我的高考事实上结束在了6月7日,因为我知道我雄心壮志想考出山西的梦想在数学考完的一刻就破灭了。
最后果然不出所料,录取我的是省内的一所师范大学。大学虽非一流,但能够有书读,对农家子弟的我来说还是很满足的。犹记得,现代文学刘老师问同学们,讲完鲁迅后,大家希望讲哪一位作家。我的大多数女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沈从文。”沈从文?这是个谁?我听都没听过。这一刻,深深地刺激了我,也提醒了我。高考真的结束了,不论多么不甘心。如果仍沉湎于高考“失利”的情绪中,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也会以“失败者”的身份再次“凭吊”我的大学。于是,苦读就成了我唯一的选择,省吃俭用买书成为了大学四年的经常。不知道是不是“受刺激”的缘故,大学期间买的最多、读的最多的恰恰是沈从文的书。当2017年5月,我写从文先生的一篇学术随笔在某读书征文评比中获得了“最佳人气奖”,那一刻,心中久郁的自卑才部分地得以释怀。
今日,我在沪上某个租来的房子里抚今追昔写着这些文字。是的,我离开了我工作经年的可爱的家乡,选择了漂泊。我不知道是不是“外面的世界”的种子在我最终决定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开花了,但我知道的是我感怀高考,感激大学,感恩围绕着高考一路走来我遇到的所有的人,正是这一次又一次不期而遇的因缘才成就了我现在能够有机会陪着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过他们的高考的果报。
往事如烟?往事怎会如烟!我的高考结束了,属于我和学生的“我们”的高考,属于一代代人的必经之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