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希亮之峭
米舒
  米舒

  陈希亮,四川眉山人,身材矮小而精悍清瘦,性格嫉恶如仇。他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兄生活,其兄性偏狭,多私欲,存心侵吞祖业。陈希亮16岁出外求学,其兄将田产房屋全归自己,拿出一大叠借据,说:“这30万钱归你。” 陈希亮也不争,把那些借债的乡人请来,当众把他们欠的单据一把火烧了,背起书箧出外拜师访友。

  因陈希亮好学不倦,于天圣八年中了进士。他先后当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使等职。在任上,他秉公执法,敢于直言,对人冷峻,处事严厉,敢于打击当地的地痞无赖,对有权有势者则不畏。他在长沙县任政事,当地有个僧人名海印,与公卿权贵混得很熟,还经常出入于章献皇后家,由于结交上层,海印大肆掠夺老百姓土地,官府捕快知其恶名而不敢碰他,陈希亮不惧,将海印捕捉而定罪,乡人为之敬佩而赞美。

  郴州有人伪造凭证供给纳税人,陈希亮查获后没严办那个纳税人,却派人查获制造伪证者惩之。他在鄂县任政事,当地老吏曹腆欺他年轻新到。陈希亮察其罪,有人以为陈希亮必将严惩,陈希亮却循循善诱,告诫曹腆,使曹腆后来成为一个良吏。由于陈希亮肯为当地百姓办事,他每次离任,父老乡亲皆洒泪相送。

  陈希亮后任凤翔太守,其同乡苏轼在其幕下任职,因苏轼才名在外,众差役皆敬他一声“苏贤良”(类似今天有人称有才学之人为博士),陈希亮当即大怒。而苏轼写的公事,陈希亮也毫不客气涂抹删改。

  陈希亮面目清冷,说话斩钉截铁,有人认为他有点峭,峭者,冷峻而严厉,只论是非,处事不留一点情面;而苏轼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两人相处,摩擦难免。苏轼以诗讽之,陈希亮见中元节苏轼不到知府报到,上奏弹劾,苏轼被罚铜八斤,苏轼本想辞职一走了之,但终于忍了一忍,仍在陈希亮手下任职。一日,陈希亮让苏轼写《凌虚台记》,苏轼在文中透溢不满上司之意。陈希亮读了苏轼的文章,却颇为欣赏。

  陈希亮对初入官场的苏轼严苛于旁人,其实是他一番良苦用心。陈苏两家是同乡,又数代世交,论辈分,陈希亮比苏轼之父苏洵还长一辈,苏轼是其孙一辈,他怕苏轼年少气盛,“暴得大名”后,自大骄傲而遭人暗算,便让其经受一番磨难。苏轼后来也终于领悟了陈希亮的用意,心中暗生感激之情。

  陈希亮为官一生,处处以身作则,他轻财好义,乐于助人。他成名后又回到故乡,其兄已老,他不计前嫌,将两个侄子陈庸、陈渝带到身边好生培养,后来两个侄儿都高中进士,被乡人称为“陈家三贤”。

  陈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有四个儿子,两个侄儿,家境拮据。他的同乡好友宋辅因染病身亡,其老母、孀妇与幼子失去依靠,陈希亮闻之,将三人接到自己家中,对宋母如自己亲身母亲,一早一晚必去问安。当地传为佳话。

  皇祐元年,陈希亮被宋仁宗派到河北负责征调粮食,都转运使魏瓘见陈希亮说话直来直去,便对他心生不满,弹劾陈希亮擅自降低物价,陈希亮不服,要求在朝廷上公开辩论,两人辩论后,宋仁宗认为陈希亮此举正确,要提拔陈希亮为龙图阁学士,陈希亮却说:“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算做好工作了。”他请求去滑县救灾,当时黄河正发洪灾,陈希亮赶到现场,日夜坚守保护大坝安全,洪水越来越大,当地官吏百姓皆劝他赶紧撤离,陈希亮却执意与大坝共存亡,直至洪水退去。

  陈希亮因终日操劳,64岁因病而逝,苏轼动情而为之作墓志铭:“为人清劲寡欲,面瘦黑,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轻财好施,笃于恩义”,这是很高的评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0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连载
   第A24版:阅读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28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A29版:新民法谭
   第A30版:新民法谭
   第A3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32版:家装之窗
乡愁的“碎片”
意外收获
亲情伴我们同行
吃瓜群众
走跑结合到百岁
月见草
陈希亮之峭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陈希亮之峭 2017-08-18 2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