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出版人何建明把旅行喻为“江湖”,上海就是有江有湖之地,而他的第一次旅行就是和父亲在黄浦江上乘船开始的,“旅行使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对作家来说旅行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能够在眼睛和情感之外,留下有温度的文字。”
莫桑比克诗人、小说家米亚·科托提到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路,也提到自己的家乡曾经停泊了一条大船,接收了数千名中国移民,从小他就与中国移民孩子一同玩耍,他写的作品中也会出现他们的身影。现在,莫桑比克的作家与中国作家从不同的航路走到了一起。
瑞典文学院院士、瑞典文学院原常任秘书皮特·恩格伦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建筑学家,“今年初,我正为自己的一部作品忙碌,我写到了一位逃离纳粹德国控制的犹太难民来到了上海,因为当时的上海是二战期间唯一对难民开放的港口,是记忆与时代的聚焦处。”
上海女作家陈丹燕告诉大家:“这10年来,中国旅客的旅行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消费能力也是世界第一名。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好奇用旅行表达出来。中国旅行文学触及到的主题,就是面对世界讲出了自己的观感。”
走出去面对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作家、翻译家万之强调了文学的寻找意义,上世纪80年代有过寻根文学热,而他要寻的是源头。“翻译就是挖渠道,把丰富的水源通过渠道浇灌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