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阿塞拜疆的拉赫季古村,我们下榻于民宿。古村坐落于巍峨的高加索山脉1211米处,处处可见山,山山俱秀色。
一般,长着“寿斑”的村庄都面对着一个残酷的事实——许多传统行业日落山西,就业的机会少,加上生活步奏缓慢,村子留不住年轻人,他们纷纷到城市打工,想方设法在城市里扎根。留在村庄内的,往往是无法做出选择的老弱病残,非常无奈。
可拉赫季古村不一样,在春夏秋三季,游人如织,年轻人靠旅游业为生;而当冬季来临时,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大雪纷飞、处处结霜,游人绝迹,年轻人便到城市里当临时工,暂居那儿。这时,原本人口两千的古村,便剩下寥寥的800 余人了。不过呢,冬季一过,年轻人却又像候鸟一样,飞返古村,没有人会伺机长居城市。
就以房东伊斯迈的一双儿女来说吧,儿子在拉赫季古村当救火员,一直都不曾离开村庄半步;而身为屠夫的他,目前正逐步把宰羊卖肉的窍门传授给儿子,安排他承接父业,儿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安排。
“我的女儿在巴库读大学,她班上许多来自其他乡镇村庄的同学,都喜欢首都巴库的繁华先进,然而,她却度日如年,一毕业便急巴巴地回返古村执教!”伊斯迈笑道:“凡是出世时打上了拉赫季古村烙印的人,不论男女,永世都不会、不肯、不要走出这个村庄!”
用过晚餐,夜已深沉,入房就寝。
狼嗥盈耳,星光满天;而我,便在声与光的陪伴下,酣眠一宿。
次日一早,出门去逛。
秋天早晨的阳光旖旎得如同一场爱情,铺着鹅卵石的大街小巷美如画卷。
非常有趣的是,由于伊斯兰教中许多的规定和礼仪,皆和数字“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拉赫季古村也依此而设计——七条大街、七所清真寺、七间公共浴室,等等,由此可见当年其城市规划的严谨精密。
在中世纪时期,拉赫季是阿塞拜疆工匠麇集的主要中心,40余种工匠包括:铁匠、木匠、皮革匠、鞋匠、毛毯编织匠、珠宝打造匠等等,全都以精湛的手艺驰名四方,铜器的铸造和地毯的编织尤为突出,其中许多精品已收藏并展示于博物馆内。
目前,很多垂暮之龄的艺匠,依然留在古城的老店内,继承祖业,以传统独特的手工艺品吸引游客,使拉赫季古村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信步走入一家铸造铜器的老店,选了一盏玲珑可爱的“阿拉丁神灯”,放在掌心里端详,随口问道:“多少钱?”
脸上皱纹如乱线的店东淡定地说:“30马纳特。”(折合人民币120元)
“哎呀,这么贵!”我说:“又不是真的阿拉丁神灯!”
他抬头睃了我一眼,说:“如果是真的,我还会以区区30马纳特卖给你吗?”
我哈哈大笑,说:
“对呀对呀!既然是假的,就打个折扣吧!”
他坚定地摇头,说道:“我卖的,不是商品,而是祖先代代相传的珍贵手艺。商品可以随意削价,手艺却是精神的资产,一分一毫都减不得。”
言之成理呀!我分文不减地把它带走。
拉赫季古城,是生蹦活跳的历史,它让我见证了两千年前阿塞拜疆人细致典雅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