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线上快处、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启用……2015年以来,上海公安先后推出涉及治安管理、刑事侦查、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网络安全、人口管理、自贸区管理等方面的43项便民利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让每个生活在上海的市民群众都享受到了制度红利。
去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公安改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创新。其中提出了“三个聚焦”的公安改革方向,即聚焦到现代警务运行机制、聚焦到公安行政管理改革、聚焦到法治公安建设上。作为全国4个省级公安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上海警方理应一马当先,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参考。
诚如上海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白少康所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市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公安改革建立在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提高社会治安治理能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为此,不仅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还需要构建起现代化的警务机制。
身处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新型犯罪层出不穷,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特大城市,公安工作面临着巨大考验。为了提高破案效率,上海公安创建了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整合共享系统内外的海量数据信息物为我用;为了提升打击“精度”,上海公安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运用,通过科学指挥实现精确定位、深度打击。在网络电信诈骗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科技设立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无疑是对犯罪分子的沉重一击,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助推公安改革的一个缩影。
当然,公安工作不只是维护社会治安,还应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如果说“互联网+”思维在社会治安领域的运用,使公共安全让人“看得见”的话,随着“互联网+”思维在公安改革中的深度运用,“看得见”的还有日益提升的优质公共服务。以“阳光警务”为引领,上海公安制定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完善警务公开机制,建设案件进展查询系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群众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服务,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监督权——更开放、阳光的工作方式,使公安工作更“透明”地呈现在公共视野中,这本身就是对公安改革持续深入的一种监督和促进。
“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公安机关是公共安全的守护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互联网科技的深度应用,不仅是祛除公安工作“神秘化”的司法实践,还是进一步推动公安改革的大势所趋。